券商投行在2017年的業績也開始呈現出明顯的趨勢變化。在證監會多種政策的作用下,大投行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中小投行則面臨更大生存壓力。
機構年報看臺
一位在中小型券商做保代的朋友發朋友圈,“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某互聯網大佬秀了一把“挫敗感”,或許“挫敗”到了部分“投行民工”的心坎里。
“項目難接,活難做”這或許是過去的一年,中小投行部分從業者的切身體會。
年報季,本報統計數據顯示,整個證券業頭部效應凸顯,大投行“田連阡陌”,小機構“艱難立錐”。
隨著A股改革持續推進,僅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市場日趨成熟,龍頭機構的“護城河”更為牢固,這無疑是大趨勢。
面對這種趨勢,不同規模的券商將以何以應對,一系列的故事或許接踵而至。(李新江)
對于券商來說2017年并不是個大豐收年。
截至4月2日,逾20家上市券商發布了2017年年度報告。
其中投行業務成了業績下降的重災區。截至4月2日,上市券商投行總收入為213.74億元,同比下降37.07%。在目前可統計的投行業務中,76.5%上市券商投行業績出現下滑。下滑最大者為中原證券(6.280,0.00,0.00%),2017年投行業務下滑比例達到69.07%;表現較好的則為浙商證券(12.770,0.00,0.00%)和國金證券(8.770,0.00,0.00%),分別實現了7.41%和3.88%的增長幅度。
另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131家證券公司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113.28億元,與2016年的3279.94億元相比下降了5.09%,凈利潤1130億元,同比下降8.47%。
2017年投行業績總體下滑
2017年的A股市場,對于投行來說,有危機但也有機遇。
受再融資新規、減持新規等嚴格監管影響,2017年再融資規模大幅萎縮,再融資發行數量和再融資金額分別同比下降31.52%和36.65%。
債券方面,在強力去杠桿、資金面趨緊背景下,公司債、企業債的發行規模也全面萎縮。公司債發行總額1.10萬億,同比減少60.26%。企業債發行規模3731億元,同比減少37.04%。
聊以慰藉的是,IPO的快速審核與發行提速成為常態化。2017年,A股 IPO發行數量和募集金額分別達419 家和2,186.09億元,分別同比大幅增長68.95%和33.82%。
盡管IPO融資擴容,但仍不足以抵消再融資、債券融資大幅萎縮帶來的影響。總體上來看,券商投行在2017年經歷了較為艱難的一年。根據Choice數據,在17家可統計的投行業務數據中,有13家出現了不同比例的下滑,占比達到了76.50%。
下滑幅度最大的是中原證券。2017年實現投行收入8098.66萬元,同比下滑69.07%。其次為中國銀河(10.410,0.00,0.00%)與東北證券(7.940,0.00,0.00%),下滑幅度分別為53.78%和45.11%。
中信證券(18.930,0.00,0.00%)、國泰君安(17.190,0.00,0.00%)、海通證券(11.620,0.00,0.00%)等龍頭券商投行業務也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Choice數據顯示,2017年,中信證券實現投行收入40.02億元,同比下滑23.83%;國泰君安實現投行收入23.24億元,同比下滑25.98%;海通證券下滑幅度為5.60%,
可圈可點的當數招商證券(17.520,0.00,0.00%)。在各大競爭對手投行收入紛紛下滑之時,招商證券逆勢增長。2017年實現投行收入21.98億元,同比實現增長0.69%。
中小券商隊列中浙商證券、國金證券、國元證券(9.280,0.00,0.00%)表現出色。2017年投行收入紛紛同比實現正增長。浙商證券投行收入同比增長7.41%,國金證券同比增長3.88%。
從整體來看,2017年投行業績表現呈現出明顯特征。即中小券商在2017年投行收入減少規模較大,大投行抗風險能力較強,業績下滑較為平緩。
大投行加大對優質客戶爭奪
數據顯示,2017年,A股承銷金額前十位證券公司的市場份額合計為64.40%。而在2016年這一數據是58.65%。這意味著前十家券商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盡管幾家龍頭券商在投行業績上出現了同比下滑,但在行業上的優勢地位依舊十分明顯。中信證券投行收入在2017年同比出現下滑,但收入依舊高達44.02億元,穩居行業冠軍寶座。
廣發證券(16.620,0.00,0.00%)則超過國泰君安,從此前的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2017年,廣發證券實現投行收入27.18億元;國泰君安則跌落一名至第三名,2017年的投行收入為23.24億元。招商證券、海通證券分列第四至第五位。
實際上,各大投行在競爭的發展策略上各有不同。例如中信證券的潛在客戶主要是重點大客戶。年報中披露,2017年中信證券加強對重點行業龍頭企業的覆蓋,重點把握大型國企客戶新一輪國企改革業務機會;對新興行業精耕細作,廣泛布局代表新經濟發展方向的企業客戶,積極進行項目儲備。
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的優勢業務集中在中小客戶上。但伴隨著監管層對企業上市要求的提高,幾乎所有的券商投行都對優質的中大型項目展開激烈爭奪。
2017年,招商證券IPO承銷金額排名同比上升4名。其直言,主要是部分優質中大型IPO項目落地提振融資規模。
從大券商的年報披露中可以看出,新興戰略產業以及最近大熱的獨角獸都會成為未來的開發重點。實際上,國家大力支持新經濟產業以及獨角獸背景下,券商投行也在加大布局。招商證券在年報中就表示,2018年要聚焦客戶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優質中大型企業客戶、獨角獸企業、高成長性企業的開發力度。
記者獲悉,已經有不少券商投行在不斷拜訪獨角獸企業。獨角獸的到來給這些大投行帶來機會。有非銀分析師就表示,隨著未來CDR的推出,龍頭券商投行業務會有強勢表現。
但誰會成為最大贏家值得期待。從目前擬IPO企業儲備數量來看,中信證券仍穩居首位,招商證券則暫列第二。
根據中國證監會披露,截至3月29日,中信證券排隊待審IPO企業有29家,招商證券有22家。廣發證券和海通證券分別為17家和16家。相比之下,國泰君安項目儲備數量較為落后,僅有9家。
小投行生存艱難倒逼轉型
2017年,證監會在有關投行業務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新舉措。而這些都無一例外的加大了中小投行的生存難度。從去年10月份新一屆大發審委上任以來,IPO通過率已經降至52.8%。一大批擬IPO項目被拒門外。
不過,在2017年仍有表現不錯的中小投行。例如浙商證券、國金證券。2017年,浙商證券實現營業收入4.86億元,同比增長7.41%。浙商證券投行收入已連續四年增長率 30%,且保持保薦項目(IPO)100%的過會率。
國金證券實現投行收入13.56億元,同比增長3.88%。近兩年在投行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國金證券投行收入占營收比重較高。2017年,投行收入占比達到了30.88%。在所有上市券商中比較,占比居于前列。目前,國金證券排隊待審IPO企業仍多達12家。
但國金證券的一個明顯特征是,自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過會率大大降低。根據Choice數據,自去年10月份以來,國金證券未通過審核的項目數量達到5家,未通過率83.33%。
業內人士指出,中小券商較低的過會率會增加在后期拓展客戶的難度,客戶更傾向于過會率高的券商。
另一方面,近期對IPO過會新增的要求,凈利連續三年在1億元以上無疑又增加了中小投行難度。“優質項目大部分都會被大投行瓜分,中下投行做的一般都是中型項目,但其中很多項目都不能達到IPO新要求。讓我們和大券商去爭奪優質項目真的很難。”一家中小券商投行保代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