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正成為商業領域的熱詞,成為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新引擎。10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在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媒體通氣會議上了解到,北京市順義區、朝陽區等將聚焦商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經濟等。“數字經濟”“數字化”等科技元素也不斷應用在商業、文旅活動中。對于傳統商業企業而言,數字化升級,是渠道融合,也是供應鏈的升級,在變化中,消費者能與企業產生更多的互動,升級消費者的體驗。
帶動全域消費升級
北京市各區接連發布區域內關于助力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行動計劃或規劃,“數字經濟”“數字化”成為其中的關鍵詞。
海淀區副區長林劍華表示,海淀區將打造“數字+”科技消費新范本,依托數字科技資源優勢,區域數字消費市場活躍,對全區服務消費的貢獻約50%。海淀區將進一步升級數字消費空間,創新服務消費數字化新業態新模式,保持數字消費引領地位。
同時,海淀區將加快數字貨幣應用試驗區建設。目前區內已有超市發、翠微百貨等超5000家商戶支持受理數字人民幣。
在數字消費創新孵育行動中,海淀區還將發展信息消費,促進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文旅等新興消費業態發展,培育3-5家數字消費、數字貿易領域的領軍企業。
大興區也將發展數字貿易。大興區副區長周沖指出,該區突出“臨空特色”培育,打造國際消費的新標桿,將依托“三區”建設,發揮保稅免稅、跨境及交通樞紐等綜合優勢,著力發展臨空特色突出的國際商品消費、會展消費、免稅商業、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打造面向海外、輻射津冀、引領全國的高端消費聚集區。
此外,順義區副區長李向英表示,順義區將開展帶動全域消費升級行動,培育打造“一核三圈”消費格局,以空港商圈為核心,輻射帶動順義老城區傳統商圈、新城商圈、河東新市鎮商圈發展,優化交通網絡布局,推動商業時尚化、數字化轉型升級,激發文化旅游和體育消費潛能,成為國際消費“引進來”、國內消費“走出去”的重要門戶。
向實體商業賦能
伴隨線上支付、品牌體驗等模式落地,數字經濟與實體商業從各自獨立走向全面融合。在北京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過程中,數字化、數字經濟等與傳統實體商業密不可分。
朝陽區副區長楊蓓蓓指出,該區將打造國際時尚消費中心、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跨境免稅消費中心、數字化消費體驗展示平臺,全面釋放內需消費潛力和國際市場吸引力。
其中,數字化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未來五年,海淀區將打造公主墳-五棵松沉浸式數字消費體驗區;大興區將突出“數字賦能”發展,培育區域消費新動能。緊抓數字經濟發展契機,強化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滲透應用,推動技術、管理、商業、貿易等領域的各類創新,加強在線消費、智慧消費、平臺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培育。
此前,2021年北京市商務工作報告指出,北京將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倡導智能消費,拓展社交電商、網絡直播賣貨、云逛街等消費新體驗。北京深入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鼓勵推廣新零售、無接觸配送等新模式,帶動更多商貿流通企業、老字號企業創新轉型。鼓勵連鎖超市企業進入社區布設自提點。探索餐飲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推動餐飲商戶開展經營管理、營銷推廣、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數字化改造。
傳統商業數字化改造已經“起步”。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百貨及購物中心數字化轉型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百貨及購物中心的數字化深度參差不齊,數字商城業務量還較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總體不足,數字化運營能力不夠。
打造便捷多元消費場景
打開小程序了解王府井大街內的品牌商店位置、優惠,午休前20分鐘訂好奶茶、休息時再到店自取……這種在北京隨處可見的便捷、多元消費場景,背后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在《白皮書》中指出,數字化可以強化線下優勢。例如,消費者通過商品在線提前了解商品,無感停車便利消費者通行。另外,也方便線下導購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鏈接,通過社群或社交工具,導購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度聯系,看到導購分享新品,不用微信轉賬,顧客可直接在線下單,直接使用優惠券,消費透明、訂單物流全程可追蹤。
同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德林認為,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過程中,要以消費者為中心,不斷創造和解決消費者的需求,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商品服務,從而為經濟發展和消費者共同創造最大的價值滿足。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并利用“分工+協作”的協同創新形式開展合作化探索,挖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潛能。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將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體系充分并有效地融合一體,以此來滿足整個產業鏈的高質量經濟發展要求。
廣東財經大學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副院長王方方指出,未來理想中的數字化轉型,將是企業信息技術和制造技術的充分融合,充分達到較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也就是能夠推進企業在生產層面的智能化,在設計層面的個性化,在服務層面的精準化,在管理層面的數字化。
(北京商報記者 王維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