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袁序成撰文指出,保險資金服務養老保障事業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
首先,居民養老保障需求日益迫切,保險資金具有天然優勢。
一是人口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養老保障需求迫切。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60歲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人口質量的不斷提升,老年人對于生活品質的要求和養老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二是居民個人資金向養老保險轉移動力充分。目前,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替代率正在逐步下降,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資產規模積累不足,覆蓋范圍有限,難以全面、有效滿足廣大居民的養老保障需求,個人資金向以商業養老保險為代表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轉移的動力較強。
三是保險資產管理可以有效滿足居民養老金管理需求。養老保障金的基本運作要求是本金安全、跨越周期、抵御通脹和適度收益。保險資金運用在多年實踐中培育了穩健審慎、追求絕對收益的投資理念、能力和優勢,天然契合養老金管理和養老保障需求,增長潛力較大。
不過,袁序成也表示,保險資金運用能力與服務養老保障高質量發展還有一定差距。
一是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國人身險行業資產負債久期缺口約為6.28年,雖有所收窄,但“長錢短配”的總體特征未變。這既有我國金融市場長期資產供給有限的原因,又與保險資金運用發展尚不充分、行業整體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有待提升有關,影響了商業養老保險資金的長期配置。
二是部分機構投資能力難以滿足養老金管理需要。近年來,隨著整治市場亂象、防范金融風險工作的深入推進,保險資金盲目投資、激進投資行為總體得以收斂。但少數中小保險公司內控機制不健全,風險管理的意識、能力和水平不足,投資收益波動較大,不能滿足養老金穩健管理的需要。
三是個別機構不當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行為時有發生。一些保險公司,特別是中小保險公司公司治理薄弱,股權結構不穩定,股東行為不合規,投資決策不清晰,內控管理不完善,不當開展關聯交易、大肆套取保險資金、進行利益輸送等行為時有發生,放大了風險敞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形象。
袁序成還表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市場化、專業化程度亟待提升。
一是部分公司“買方心態”嚴重,產品創新能力不強。目前,保險資管公司普遍作為保險公司的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存在,資產管理具有一定的內部色彩。部分公司長期以受托管理母公司及關聯方資金為主,缺乏市場競爭,危機感不強,市場化意識不夠,產品創新能力不足。
二是部分公司資產管理能力存在短板,市場競爭力較弱。一些公司渠道建設、主動銷售意識、客戶服務水平較為薄弱,產品結構、投資策略相對單一,在凈值化管理、量化投資等方面存在短板。個別公司只有牌照意識沒有能力意識,主動管理意愿不強,甘于甚至樂于開展通道業務,嚴重削弱了公司的競爭力。部分公司長周期考核、風險考核機制及團隊激勵機制尚不健全,影響了長期投資效益。
最后,“低利率”環境延續、長期資產供給不足,養老金管理面臨較大壓力。
袁序成指出,近年來,我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3%,利率中樞出現長期下移趨勢。低利率環境下,商業養老保險資金運用面臨較大的再投資風險和成本收益錯配壓力。當前,我國債券市場深度有限,信用債的品種和容量不夠,剩余期限超過10年的債券占比較低,且多為政府債和政策性銀行債,收益率偏低,保險公司通過投資債券難以覆蓋保單成本;A股市場逐漸成熟但長期持有回報不高、波動過大、分紅較少的特征依然存在,與保險負債匹配度不高。保險資金需要加大對私募股權、非標資產等風險更高、流動性更差的另類資產配置力度,資金運用安全性、穩定性降低。此外,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尚不發達,保險機構缺乏豐富的風險對沖和期限管理工具,長期資金管理面臨較大壓力。
(記者 陳婷婷 實習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