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商出版社在深圳召開“電商行業盜圖抄店行為規制暨反不正當競爭研討會”,相關專家學者、市場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和商家等相關行業人士,就如何對“盜圖抄店”等網絡仿冒行為加以規范、治理進行研討,探索有利于市場良性發展的治理模式。
近年來,電商平臺涌現出大量跨平臺盜用商家原創爆款商品圖片的現象,他們通過盜用商品圖片甚至是抄搬原創店鋪的頁面信息和商品資質證書等,讓消費者誤以為是正規原創店正品,實則是假貨。
“網店盜圖的本質并非是為了圖片,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交易機會,盜圖商家所售的往往是假冒偽劣商品,屬于變異的新型售假行為。”中國消費者協會消費監督部主任張德志認為,“盜圖抄店”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甚至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他呼吁,對這類現象,執法部門應多管齊下,對反復“盜圖抄店”者應予以民事、行政、刑事追責,才能充分保障消費者權益及中小商家的創新創造,促進消費市場的規范和發展。
研討會上,中國工商出版社智慧監管與社會共治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發布的《電商行業“盜圖抄店”不正當競爭治理研究報告》顯示,部分平臺針對“盜圖”的投訴機制和通道不暢,原創保護機制也不完善,建議由監管部門牽頭,建立跨平臺維權和不正當競爭監管機制,幫助商家更好有序成長,保護真正做原創的好商家。
加強對原創商家的保護舉措,不僅有利于減少“盜圖抄店”行為,還能刺激商家創新動力。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助理、教授黃燦以阿里巴巴原創保護計劃為例介紹說,他在多年跟蹤研究中發現,加入該計劃的商品,半年平均銷售額比不參加原創保護計劃的商品高出近3萬元,參與原創保護計劃的店鋪,商品成交額增長更加顯著。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價格監督檢查與反不正當競爭局一級巡視員楊洪豐表示,解決互聯網領域的商業頑疾,凈化網絡市場環境,需要多方齊抓共管,各大電商平臺積極作為,提升合規能力水平,暢通投訴處理機制,對“盜圖抄店”的平臺要加大巡查管理力度,對縱容甚至包庇“盜圖抄店”的,要壓實平臺治理責任。構成仿冒混淆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市場監督管理機關要加大監管力度,共同營造公平有序的網絡競爭秩序。
(記者 陳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