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對旗下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增資行為仍在持續進行中。1月12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日前福州三六零網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360小貸”)由10億元增資至50億元,再次引發了業內對于網絡小貸公司增資潮的熱議。而密集增資的背后,是一則還未正式落地的監管文件。
360小貸增資至50億元
小貸公司注冊資本50億元“俱樂部”再添新成員。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360小貸增資事宜于1月5日獲批核準,注冊資本由10億元變更為50億元。這也是360小貸近4個月以來的第二次增資,2021年9月,360小貸注冊資本由5億元增至10億元。
據了解,360小貸成立于2017年3月,是上海淇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后者則由360數科主體運營公司上海奇步天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對于360小貸的增資原因和后續業務規劃,北京商報記者向360數科方面進行了解,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對方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360數科并非業內首家對旗下小貸公司進行大規模增資的互聯網平臺,2021年以來,已有多家頭部互聯網公司對旗下小貸公司進行了增資。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包括360小貸在內,業內已有10家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達到50億元,背后涉及到螞蟻、騰訊、美團、蘇寧、百度等多家互聯網公司。
其中,螞蟻集團旗下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在2018年便增資至80億元,隨后進一步增資至120億元,也是業內注冊資本最高的小貸公司。另有多家機構在2021年完成了增資事項。
例如,2021年4月,騰訊旗下深圳市財付通網絡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由25億元增資至50億元;字節跳動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6月由30億元增資至50億元;美團旗下重慶美團三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在2021年8月由30.58億元增至50億元……
2021年掀起的增資潮,在2022年仍有持續之勢。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互聯網巨頭布局金融業務屢見不鮮,而開展貸款、消費分期等自營類金融業務必須持有金融牌照,包括布局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等金融牌照,以及成立可以跨省展業的網絡小貸公司。
“從牌照獲取的難易程度來看,網絡小貸牌照相較于消費金融、銀行等機構牌照更容易實現。同時,小貸牌照也受到注冊資本、杠桿率等監管要求的約束,相關機構根據自身業務發展程度進行了適時調整。在監管辦法提出新要求后,具備實力的機構也將在監管框架內進行調整。”黃大智指出。
兩極分化加劇
對于互聯網平臺的密集增資,業內普遍認為是為了滿足《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暫行辦法》)要求。2020年11月,銀保監會就《暫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對網絡小貸公司的展業范圍、杠桿率、貸款金額等做出明確規定。
在注冊資本方面,《暫行辦法》提出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
盡管《暫行辦法》尚未落地,先按照這一規定先行完成旗下小貸公司的增資工作,已經成為了互聯網平臺的重要選擇。“允許跨省經營,是網絡小貸牌照的重要價值體現,對于互聯網平臺的業務布局也有突出影響。”黃大智如是說道。
黃大智直言,當前,部分頭部互聯網平臺金融牌照較為完善,但網絡小貸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按照監管要求,基于小額、分散的原則,小貸公司主要服務于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也能發揮網絡小額貸款的渠道和成本優勢,也能幫助互聯網平臺在小微信貸方面創造價值。
“《暫行辦法》正式落地后,小貸行業的競爭格局面臨新一輪洗牌。股東實力雄厚、具備資金實力的小貸公司,能夠按照監管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合規整改。”黃大智表示,未來將有更多小貸公司加速離場。同時,股東實力較強的小貸公司將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將逐漸提升,“馬太效應”逐步凸顯,行業兩極分化將加劇。
(北京商報記者岳品瑜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