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直播間里,優質農產品讓全國各地的人們“種草”;打開手機掃二維碼,可以溯源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品種、產地、檢測報告等一目了然;數字系統為鄉村治理裝上“智慧大腦”,讓村民“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
倒映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天光云影,享受著持續釋放的數字紅利。在江蘇省常州市經開區,數字化應用正加快融入產業振興、城鄉融合、鄉村治理方方面面,為鄉村全面振興增添了智慧底色。
“提籃叫賣”變身“云上買賣”
2月下旬,兩場春雪突降。天蒙蒙亮,橫林鎮狄坂村村民穆奇賢就帶著電動剪刀、鋤頭,來到自家的櫻桃園干活,他要盡快修剪被雪壓彎的樹枝,為兩個月后的櫻桃豐收做準備。
這個46畝的櫻桃園是穆奇賢一家人精心照料的“寶貝”,今年是豐產期,穆奇賢估摸著,3000棵櫻桃樹,能產8萬斤櫻桃。
穆奇賢的櫻桃園
“十來天后,來我的直播間,可以看到滿園潔白如雪的櫻桃花。4月20日左右,水靈靈的紅瑪瑙櫻桃呈現給觀眾們,個頭大、水分足,歡迎來摘、來嘗啊。”穆奇賢打開手機告訴記者,從2019年起,他學會了做“云上的買賣”,因以“線下采摘體驗+網絡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櫻桃,他被大伙兒稱為“櫻桃哥”。
沒濾鏡、不加修飾、大嗓門,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穆奇賢的直播可謂是“土得掉渣”。但這種土,正是他的特色。他的直播鏡頭,有時對準櫻桃園采摘品嘗的游客,有時對準田間地頭的勞作身影,有時對準狄坂村美麗的風景。
穆奇賢在田間直播
熱熱鬧鬧的直播,把狄坂村的櫻桃接入了更廣闊的市場。快手和抖音上,穆奇賢的粉絲數量一路上漲,上海、南京、安徽等地的游客們紛至沓來。“去年五一小長假,外地牌照的車輛在櫻桃園門口排起了長隊,超過1萬人來到櫻桃園采摘、購買。短短幾天,滿園櫻桃銷售一空。”
政府也在“推把手”,幫他一起耕種好互聯網這塊“大田”。“貨賣得咋樣?”“大家是奔著熱鬧下單,還是沖著品質回購?”“櫻桃怕冷,下雪對長勢有影響嗎?”從去年到今年,橫林鎮副鎮長、狄坂村黨總支書記吳壽波常常發來信息關心。他告訴穆奇賢,農產品電商,不是僅僅把農產品搬到網上,放大特色、保證品質才能實現“好身價”。在村里的幫助下,穆奇賢注冊了家庭農場,計劃引進車厘子種植。很快,櫻桃園周邊還將建起停車場、公共衛生間等公共設施,將櫻桃作為主打產業之一,開拓生態旅游新業態,打造新晉“網紅打卡地”。
狄坂村
當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事”,數字經濟成為鄉村產業變革的“加速器”。從產業規劃扶持到基礎設施建設,從協調資源到公共服務提速,都成了留給當地的必答題。記者了解到,狄坂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積極謀劃,大力發展精品農業,除了櫻桃,小麥、玉米、翠冠蜜梨、小南瓜等農作物也豐收暢銷。以鄉土旅游、休閑養老為興產方向,狄坂村掀開產業轉型、村民致富的新篇章。
穆奇賢老家在貴州,6年前因做生意失敗走投無路,決定借錢種植櫻桃。如今,他在老家蓋了新樓房,還打算過幾年,在狄坂村也購置一套屬于自己的新房。
掃碼可知農產品“前世今生”
春季,新鮮蘆蒿大量上市,橫林鎮順莊村種了多年蘆蒿的潘啟武忙活開了。2月17日下午,他帶著自家種的蘆蒿來到村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工作人員諸博接待了他,立即對農藥殘留等指標進行了檢測。不多會兒,檢測結果出來,顯示蘆蒿的所有指標合格。在合格證自助服務一體機上,諸博為這批蘆蒿開具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書。
潘啟武自助打印農產品合格證
幾個鐘頭后,潘啟武種的蘆蒿就會來到無錫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朝陽農產品大市場。“一會兒拉貨的車子就要來了。打包、發貨前,每箱蘆蒿的外包裝上都要貼合格證,這是蘆蒿的‘身份證’,也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潘啟武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掃了掃合格證上的二維碼:農產品名稱、數量(重量)、種植養殖生產者信息、開具日期、承諾聲明等一目了然。
橫山橋鎮毗鄰無錫吞吐量最大的朝陽市場,當地農民種植的青菜、生菜、藥芹等很受歡迎。早前沒有合格證,要到無錫的市場檢測中心排隊檢測,費時費力。從去年3月起,常州經開區與無錫市江陰市、惠山區簽訂了食品安全區域合作協議,實行農產品溯源共認,對附有其他兩地溯源碼的農產品實現了入場綠色通道。像潘啟武這樣的經營戶,可以帶著合格證免檢入場銷售。
“播種、施肥、采收等蘆蒿的‘成長’環節,都會在合格證上呈現,掃一掃就能讓經銷商、消費者放心,我們農民當然高興了。”潘啟武笑著說,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不但沒增加成本,反而讓他的農產品更好賣了。
這些二維碼也是農產品的“自律碼”。諸博介紹,小小一張合格證的背后,是日益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村級服務站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的手段,集網格化管理、快速監測、質量追溯于一體,為種養殖戶們服務。為做好全程可追溯,農產品抽檢環節也提檔升級。比如,某一塊田地應該每隔五天用一次藥,如果田間操作的人第三天就用藥,被服務站工作人員檢測到,就會被數字化平臺真實記錄,無法生成合格證,且信息無法被任何人篡改,從而警示農戶規范作業。“去年,我們為全村60位監管主體開具了1萬多張合格證。” 諸博介紹,這套系統從生產端就介入,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更加高效和精準,也讓消費者吃得更放心。
鄉村治理裝上“智慧大腦”
橫山橋鎮五一村村民周超群家門口的路燈壞了,他打開手機找到“數字五一”管理服務小程序,在“隨手拍”上上報了問題,很快,村里的網格員線上回復,為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前,報修需要到村里找相關工作人員。現在在家就能尋求幫助,方便多了。”周超群說。
讓周超群受益的“數字五一”管理服務小程序,是五一村數字鄉村管理平臺的一部分,“通過平臺,我們可以及時掌握村里實有人口的變化,村民們也能通過平臺向村委反映情況。”五一村黨委書記徐潔介紹,自去年9月上線后,平臺開辟了“黨建引領”“我要幫忙”“美麗鄉村”“政策服務”“用工招聘”“隨手拍”“智能填報”“我要派單”等十多個模塊,為村民提供數字化政務、居民生產、就業等線上服務。
“數字五一”小程序
作為經開區率先實施數字化建設的鄉村,五一村通過數字賦能、智慧引領,讓民情溝通效能不斷提升。武進合成材料廠辦公室主任蔣力經常接到一些不明來歷、但自稱政府部門打來的電話。無法甄別的情況下,蔣力通過“數字五一”上報問題,得到線上回復,最終確認甄別出了詐騙信息,為企業規避了損失和風險。
除了“數字五一”,村委還設置了數字化大屏,滾動展示村莊情況、最新信息、產業結構等內容,提升鄉村治理中的政策宣傳、民情溝通、便民服務等工作效能。
著眼于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數字平臺對獨居留守老人、低保戶、五保戶、外來出租戶等需要重點關照的人群進行了特別標記,可以及時提供相應服務。
徐潔說,數字鄉村管理平臺既方便了村“兩委”找準民主監督切入點、把握便民著力點、抓好民意訴求落腳點,又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做到了讓群眾訴求在線直達、村居服務在線落地。(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