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已經達到3.46億,隨著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相繼舉辦,“冰雪熱”持續增溫,這也導致冰雪人才市場的持續緊俏。據統計,我國冰雪產業人才需求規模同比增長57%,涌現制冰師等新職業。那么制冰師的工作到底是怎樣的呢?
初春時節的南京奧體中心冰上運動俱樂部仍是熱鬧非凡,來滑冰的市民和學習冰球的小朋友們在馳騁和摔倒中各自收獲著滑冰帶來的快樂。6歲的梅子陸小朋友意猶未盡地說:“我滑的有點像‘空氣”滑動,我就覺得很快、很涼快。在這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如鏡面一樣光滑的冰面就像一座冰雪樂園,承載著大家伙的歡聲笑語,但當人群散去時,冰刀留下的痕跡難免讓這“鏡面”變得千瘡百孔。每到此時,場館的制冰師吳宏圣就會開著澆冰車從庫房進入冰場。吳宏圣說:“有人滑過冰,有雪沫子會掉出來。最簡單的一個說法就是我把多余的雪沫子帶走,然后把凹陷的地方、破壞比較嚴重的地方,用水填平最后凍起來。”
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開著看起來很笨重的澆冰車在冰面上不停地繞圈,卻是十分考驗車技。從事這一職業已經有了兩年多的時間,吳宏圣表示自己還沒達到得心應手的階段:“我還是算比較有一點天賦的,上手不算是很難,但是澆冰這個工作經驗比較重要,沒有師傅那么多年的經驗的積累,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當聽到冰雪產業人才缺口大時,吳宏圣并不驚訝,因為平時他想與旁人分享制冰、澆冰的經驗,只能去找上海、徐州等城市的滑冰館師傅,日常接觸的親戚朋友甚至不知道制冰師是做什么的。
每天8點開始第一次澆冰,周一到周五每天重復兩到三次,周末人多時要澆上四五次。樂在其中的吳宏圣并不覺得枯燥,反而會研究整個冰場哪里最容易受損、哪里不好澆冰,從而給來滑冰的人最好的體驗。吳宏圣:“冰場的正中間比較容易化,有多種原因,可能是因為它中間的logo的原因,也可能是中間的制冷的管道溫度沒有那么均衡的一個原因。中間這個地方老是會化,長此以往這一塊會凹陷下去比較嚴重,這個是比較頭疼的一個地方。”
為了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冰場的情況,吳宏圣也開始學習滑冰,雖然從事一個相對“冷”門的行業,但是吳師傅深信干一行愛一行的道理。對于隨著這一行業人才緊缺而將參與進來的人們,吳宏圣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項工作還是比較辛苦的,起得是最早,走得是最晚。在幕后來講,能夠看到運動員,還有學生們都在我自己澆的冰上面滑得比較開心就也跟著開心,有時候我下來以后,這些運動員和小朋友都跟我講,說吳師傅冰澆得太好了,我們滑得太舒服了,在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