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發布記者 田文薈
三門學科老師同上一節課會是什么場面?近日,揚州市大中小學“運河思政”融合課堂展示活動在梅嶺中學舉行,語文、美術、地理等學科老師們紛紛嘗試“跨界”,從各個學科教學內容出發,帶領學生們“走進運河”。
記者采訪了解到,如此別具一格的跨學科思政課是揚州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和實踐的一次創新嘗試,老師們把學科知識和思政教學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巧妙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堂基礎上融入實踐、體驗和研究等多種方式,真正讓思政課程“活”起來。
“思政+”混搭模式 打開思政課N種模式
在“運河思政”融合課堂展示活動中,各校道德與法治老師嘗試與不同學科老師混搭。當天,梅嶺中學道德與法治課老師李敏與該校語文老師任光英、美術老師王慧組團,輪流登上講臺,共同完成“延續文化血脈”為主題的融合課;而該校另一名道德與法治課老師甘文蘭則與樹人學校高中部地理教師陶力越搭檔,圍繞“一條河 一座城”,講述大運河與揚州城的密切關系。
記者現場看到,融合思政課的內容豐盈充實,形式多樣,老師既是講述者,又是聽眾;學生既是聽課人,又是活動參與者。“同一個主題下,不同學科的老師從各自角度展開探究。”王慧舉例說,比如講述揚州玉雕工藝時,美術老師帶著學生制作肥皂雕刻,體驗雕刻技藝,而語文老師重點講述文學里的“玉”,思政老師則引導學生認識工匠精神。
動手、動腦的一節課下來,學生們不但理解了揚州玉雕,也將工匠精神融入心靈,“學生們在認同中華文化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等。”揚州市廣陵區教研員王超評價說,融合思政課上各科老師設計學生活動都是緊扣主題,讓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知識,發展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打通課內課外雙課堂 讓學生“知行”并重
記者注意到,此次活動所展示的“運河思政”融合課堂,授課地點不局限在教室里,在開講前,道德與法治課老師紛紛帶著學生實地探訪,在“行走”中了解歷史,感悟運河文化。
在正式上課前,甘文蘭和陶力越不斷磨課、研課、試課,精準挖掘學科思政的教育點,并嘗試在梅中成立“小小運河長”小分隊,兵分三路探訪揚州運河三灣、江都水利樞紐等地,開展大運河揚州段實踐調研,詳細了解大運河與揚州城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
一路走一路學,同學們將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在之后的課上與兩科老師一同深入思考,熱烈討論。“光聽思政理論有些枯燥,前期的實地走訪,加上地理老師專業圖例講解,整個課堂突然變得熱火朝天。”梅嶺中學初一(15)班學生陳斌表示,以多元的知識結構去了解運河,更加堅定了大家保護綠水青山的決心。
“通過課內課外‘兩個課堂’,讓學生‘知與行’并重。”梅嶺中學教育集團竹西中學校長劉嵐表示,“行走的思政課堂”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堂基礎上融入實踐、體驗和研究等,真正讓思政教育“實”起來、“活”起來、“動”起來。
高校老師助力頂層設計 通俗易懂傳達思政點
思政大課堂凝聚教育合力。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此次參與“運河思政”融合課堂的教師覆蓋了大中小不同的學段,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李麗娜的加入,為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頂層設計增加了新動能。當天,她組織學生充分討論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自主探究“什么樣的文化能被傳承下來”等熱點問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思政點,讓學生對文化傳承與創新問題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不僅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還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彰顯了思維張力和理論高度。
“這樣的課堂更具有理論性,深刻性,思辨性。”梅嶺中學校長應愛民分析說,“學科+融合式”的思政課堂融合地方資源、時政資源、學科資源,把不同學科、課程內容、探究性學習、踐行體驗進行融合,把單個的信息教學真正演變成立體、多層次的融合教學,實現情境體驗、實踐體驗、升華體驗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