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10.8%,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3.6%,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30%……今年1-2月,我省堅持突出重點、聚焦關鍵,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多措并舉擴大有效投資,優化資金、用地安排配置,穩穩牽住重大項目“牛鼻子”,筑牢經濟發展“壓艙石”。
科學決策,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樁”
緊抓重大項目建設“牛鼻子”,著力發揮重大項目示范引領作用以及對穩投資促進帶動作用。今年第一個工作日,省政府就召開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推動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省發改委隨即印發《2022年一季度計劃開工項目推進工作專項行動方案》,對一季度計劃新開工的2180個億元以上項目開展周調度,截至3月24日,項目開工率已超八成。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全省10億元以上列統項目2265個,較去年同期增加549個,同比增長32%,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18.6%。其中,10億元以上本年新開工項目31個,比上年同期多16個,計劃總投資達到615.2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4倍。論證充分、決策科學,重大項目才能行穩致遠,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重大項目清單印發后,相關部門即依法依規開展協調指導、要素保障以及風險防控,全力服務推進。
3月19日22時,經過近46小時的連續澆筑,中鐵大橋局承建的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6號主塔下橫梁首個“L”型區域澆筑完成,標志著大橋主塔下橫梁澆筑施工全面展開。“2022年,對項目來說是大干快上的關鍵之年。預計到今年年底,將累計完成項目總量的77%。”中鐵大橋局常泰長江大橋項目部工程部部長張旭光介紹。
陽春三月,連云港市徐圩新區在保證疫情可控的情況下,依然一片忙碌景象。隨著盛虹集團新能源新材料戰略加速推進,這里即將投資建設可降解材料項目(一期)工程。項目建成后預計年銷售收入58.74億元,年銷售利潤21.19億元。“該項目擬建34萬噸/年順酐裝置,30萬噸/年BDO裝置和18萬噸/年PBAT裝置及公輔配套設施。總投資74.71億元,其中建設投資67.97億元、流動資金3.36億元。”盛虹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投建的可降解材料工程融合了綠色發展理念,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及公司的發展戰略,項目旨在進一步向下游延伸產業鏈,優化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
科創賦能,促進實體經濟“提檔升級”
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于地方經濟保持活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全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3.6%,增速高于全部投資32.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47.2%,高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27.9%。主要行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醫藥制造、信息服務同比分別增長51.9%、40.5%、39.7%、82.5%。
新的學期,金陵科技學院的同學們在上課時獲得了一項“黑科技”智課炬圖——通過它,在思維導圖日益被重視的背景下,同學們可以自己構建知識體系圖,大大提升學習效率。
這項“黑科技”的開發者,南京檣圖數據研究院院長辛柯俊告訴記者,認知網絡分析,不僅應用在教育培訓領域,今年以來,研究院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面向政企提供高度智能化的產業認知服務,運用機器閱讀理解技術,自動分析海量數據,通過人機協作,快速構建產業經濟領域的非線性復雜網絡模型,生成各行各業的產業經濟全息數據互動圖譜,幫助客戶做到產業升級“擇數據而居”。
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靈魂。針對我國水質硬度高居民生活用水易結垢的問題,江蘇極能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000余萬元,自主研發出“IPSE零碳儲能式阻垢除垢合金材料”,憑借其獨有技術優勢,填補國內空白。據了解,這種合金材料集阻垢、除垢、防銹、防腐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有效保留了水中有益的礦物質,同時防止家庭用水產生的水垢問題,能全方位解決水垢帶來的危害。得益于創新,公司雖成立不到一年,就已與多家涉水家電行業頭部企業達成戰略合作。
技改加碼,助力江蘇制造“強筋壯骨”
采取先進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對現有的生產設施、生產流程進行改造升級,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產品質量、降低能耗,加大工業技術改造力度是產業轉型升級最好的方式之一。數據顯示,1-2月,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8.4%,增速高于全部投資17.6個百分點。主要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分別增長87.3%、32.5%、32.6%、42.6%。
不安裝照明燈、現場沒有工人、全程自動運行,這樣奇特的生產場景,每天都在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羅萊生活科技有限公司廠區真實上演著,這里被稱為“黑燈工廠”。
不遠處1萬平方米的倉庫內,各類機器發出“滋滋”“嘀嗒”的聲音,一個“龐然大物”正在軌道上穿梭,將貨物提取擺放至數十米高的貨架上,這里被稱為“黑燈倉庫”。
“黑燈工廠”“黑燈倉庫”的涌現,是南通智能化技術改造的生動縮影。“要利用智改數轉,通過特色園區、特色平臺打造,推動主導產業規模擴大、質態提升。”南通開發區經發局局長秦華春介紹,今年全區將全面開啟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轉型新階段,全年力爭打造市級以上智能示范車間8個以上;新增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60個以上,累計投資40億元以上。
在南京,斯迪蘭德機械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能耗定額管理、“三廢”治理設施改造等生產技術改進手段,讓單位產品能耗和原材料耗用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徐州,江蘇天寶汽車電子有限公司一項改造立體庫總庫位的“技改”舉措,節省了約50%的占地面積,每小時可以取放90箱物料;在常州,一場數字化免費診斷行動正在展開,將每年為超3000家企業提供智改數轉免費診斷,并建立智改數轉項目庫,對企業智能化設備和工業軟件投入予以補助……
“下一步,全省將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加大產業鏈、供應鏈短板領域投入建設。”省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鼓勵企業加大智改數轉、節能減污降碳等技術改造力度,推動制造業投資保持穩定增長。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陳澄沈佳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