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張立婷)小區是城市的“細胞”,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新一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宿遷市各小區黨支部迅速行動起來,主動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堅決守牢“疫”線陣地,“志愿紅”“天使白”等共同匯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充分發揮“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作用,為打贏這場阻擊戰提供了最堅強的組織保障。
銀河花園小區是宿城區雙莊街道的一個中型住宅小區,共有2154戶住戶,現有常住人口超過6000人。住戶張勇是一名退役軍人,一直熱心社區公益事業。去年開始,他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小區黨支部書記。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張勇每天忙著組織多方力量配合小區開展核酸檢測和相關信息收集工作,同時發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人員招募公告,動員黨員、居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面對疫情防控嚴峻形勢,張勇和志愿者們勇敢無懼、不分晝夜,積極參與小區巡邏、維持核酸檢測秩序、衛生環境消殺、幫助居民運送日常生活用品等工作,盡最大努力為小區居民解決實際困難,營造健康安全生活環境。
“請問您和家人是否都已參加小區的兩輪集中核酸檢測?”在項里街道中遠現代城小區,在職黨員盛龍拿著登記簿一戶一戶挨家詢問。宿城區啟動全員核酸檢測后,廣大在職黨員和志愿者在小區黨支部號召下,始終堅守疫情防控一線,拉警戒線、搭帳篷,配合工作人員維持核酸檢測現場秩序,耐心解答群眾疑惑,為疫情防控工作默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了解,3月12日,宿城區龍河鎮羅圩片區發現1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后,宿城區115個小區黨支部迅速行動,1830名黨員樓棟長和2400余名在職黨員志愿者第一時間到小區黨支部報到,配合做好組織核酸檢測、維護現場秩序等工作,48小時高質量完成城區120萬人次核酸檢測。
小區是城市社區的基本單元,是做好城市群眾工作的“最后一米”。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各社區普遍存在著服務半徑過大、服務人口過多、服務力量不足等問題。
如何做好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充分激發小區治理活力?宿遷市“把支部建進小區”給出了答案。
2021年以來,宿遷市大力弘揚“支部建在連上”的光榮傳統,創新推行“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充分發揮政治功能,系統集成創新做法,聚焦居民“急難愁盼”,推動力量往小區走、資源向小區投、服務在小區辦,著力打通黨建引領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米”。
針對小區類型復雜的實際情況,宿遷市不搞“一刀切”,而是按照新建小區、安置小區、老舊小區、政府兜底小區等不同類型,從建強黨支部、配強班子入手,真正把熱心小區治理、群眾威望較高、具有一定專業特長的黨員吸納進來,全市755個城市小區黨支部兼職委員總數超過1600名。
在此基礎上,宿遷市還制定出臺“三年行動計劃”,按照試點先行、整體推進、全域提高的思路,一個小區接著一個小區、一個堡壘接著一個堡壘去推進,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有形有效全覆蓋。
強化支部引領,推動“紅色物業”服務進小區。推動將黨的建設有關要求寫入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章程,推進符合條件的物業公司全部建立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把關推薦業主委員會委員人選,打造一批市級“紅色物業”“紅色業委會”示范單位,目前已分兩批確定40個市級“紅色物業”示范單位培育對象。加強智慧小區服務平臺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居民自治”,鼓勵通過微信群、小區APP等信息媒介,方便居民在網上“找書記”“找物業”“找商家”“找志愿者”。
聚焦治理難題,推動綜合執法服務進小區。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屬地管理,整合城管、公安等單位以及街道、社區工作力量,依托小區黨支部設立“綜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組建聯勤執法隊伍,推動執法重心下移、服務前移。加強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對小區及居民違規亂搭亂建、機動車亂停亂放、垃圾未分類收集、無證經營商戶等行為,做到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介入,及時發現、勸阻和處置小區內各類苗頭問題。
實施組織共建,推動部門聯動服務進小區。積極探索組織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模式,推行“菜單式”“上門式”“點單式”服務。駐區單位內的運動場地、文化設施以及其他公益性設施,在不影響自身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有序向居民開放。
圍繞居民需求,推動社會組織服務進小區。把加強公益性社會組織建設作為小區黨支部服務小區居民的重要抓手,按照“按需引進,對需服務”的原則,鼓勵并支持黨支部引入專業社會組織,提供法律援助、居家養老、愛心助學、文化建設等專業服務。鼓勵小區黨支部牽頭或參與舉辦鄰里文化節、好鄰居評選等,為小區居民相識相熟、增進感情提供載體。
有了黨支部,治理有新路。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小區黨支部755個,實現居民小區黨組織全覆蓋。“把支部建進小區”通過制度化的設計,讓小區黨支部同小區居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中感受到黨的強大組織力,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