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來,鹽阜大地滿眼新綠,處處可見植樹造林的場景。一棵棵新栽種的樹苗迎風挺立,生機盎然,變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鹽城市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綠色總量邁上新臺階,綠化結構不斷優化,生態廊道建設成效明顯,林長制責任體系初步形成,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城市生態品牌進一步彰顯。
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持續夯實生態之基。2021年,鹽城市貫徹落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精神,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市完成新造林3萬畝,其中,成片造林面積2.21萬畝;“四旁”植樹615萬株,培育珍貴用材樹種88萬株,森林覆蓋面積536.9萬畝,林木覆蓋率25.12%。市區環城高速圈生態廊道加速推進,累計補種林帶181.7公頃,騰退低效企業57家,“中”字型生態保護區雛形顯現。
在鹽城582公里的海岸線上,綿延著一道蔥郁的綠色屏障。2021年,沿海造林實現新突破,沿海6縣(市、區)重點開展海堤防護林帶和海邊鹽堿地造林示范,新增造林0.41萬畝、提升改造0.36萬畝。其中,射陽縣完成雙洋港至新洋港全線段的海堤防護林改造提升;東臺市在條子泥鹽堿地造林600畝,其中有300畝為退蝦還林地塊,并對600畝原養蝦鹽堿土地進行土壤改良;響水縣在沿海工業經濟區實施8個綠化項目,新增面積730畝。
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鹽城市積極推進植樹造林,增加碳匯能力,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成片林近50萬畝,推動更多的鹽堿荒灘成為碳匯空間。2021年,全市優選11個地塊1266畝進行碳匯造林試驗,選擇生物量大的樹種,采取全冠、原冠苗木混交造林,開展造林前基線調查測量、造林時基礎信息記錄,為助力實現“碳中和”,發揮森林在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積極作用作示范。其中,大豐區在大豐林場和上海農場栽植348畝、亭湖區在鹽城林場栽植301畝,濱海縣在縣經濟區首烏村栽植143畝。
綠滿城鄉,林業產業穩步發展。全市著力推進林木種苗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推廣林糧、林經、林禽等林下種養模式,依托森林、濕地資源,加快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加快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條子泥景區、九龍口濕地等重點生態旅游項目建設,林下經濟產業面積達106.12萬畝,產值64.6億元,建成市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1個。其中,亭湖區鹽城林場入圍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基地;東臺市新街鎮和新曹農場有限公司林下經濟發展情況被國家林草局作為林下經濟發展典型案例全國推廣;建湖縣林下經濟示范基地與省市苗木商會掛鉤協作,互通信息,擴大銷售渠道,解決林下育苗銷售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