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是每個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家住常州市新北區的王琴在超市買菜時,都會掃一下貼在菜上的二維碼,看看菜的“身份證”,同時,她還特別關注其中的檢驗報告。“從種子開始到長成蔬菜,可以看到期間用了什么農藥,什么時候用的,就知道它安不安全。”王琴說。
市民掃描蔬菜包裝上的二維碼。
市民之所以能通過掃二維碼了解蔬菜的情況,源于一個名為“常州農安溯源”的手機APP。“它集防偽、生產記錄、檢驗認證、物流倉儲、大數據分析、移動電商、互聯網營銷等功能于一體,采用一物一碼,讓每個錄入系統的農產品都有唯一的‘身份證’。”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閻曉東說,“尤其是農業企業,他們在收到購買者訂單后,就會對即將上市的菜進行檢測,出廠前會將結果錄入系統。”
市民掃碼獲知農產品的“身份”信息。
蔬菜基地工人正在對當天的訂單蔬菜進行挑選。
平臺搭建好了,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農產品企業入駐其中呢?為此,常州市農業局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廣泛調研,實地走訪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創新引進“網格化+精準監管”的服務模式,加快農業信息資源整合,通過溯源碼接入移動電商,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和銷售渠道。
當日農產品接受出廠前質檢檢測。
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圖像可追蹤、責任可追溯,對于農產品生產企業來說,從選種到出廠銷售的信息都濃縮在了一張二維碼上,這張“身份證”已經成為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消費者購買時的“定心丸”。
工作人員在村級農產品質量服務站打印質檢合格農產品的“身份證”。
據悉,自2020年起,常州市農業農村局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電子信息化的基礎上,打造110個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村級服務站,全市范圍所有的食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主體、收儲運經紀人都可以通過手機免費下載使用“常州農安溯源”APP。目前,該軟件已對接江蘇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常州已經加入的30878個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將為百姓打造實實在在的“數字菜籃”。“培訓全覆蓋、更新全覆蓋、檢測全覆蓋,實現了農產品去向可追溯,讓全體市民吃得更加放心、安心。”閻曉東表示,入駐平臺不僅是為了實現所有“持證”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溯源,更重要的是會讓農產品生產企業更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你敢貼上這個標簽,就得為它負責。這個平臺相當于一只‘無形的手’,管控著全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周莉娜 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