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白洋淀位于京津冀地區腹地,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同時,白洋淀也是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水體。曾經的白洋淀,污染嚴重。河北省和雄安新區針對內、外源污染,采取了多種措施和生態治理工程。五年來,經過上下游的協同,白洋淀水質不斷提升,水質從過去的劣Ⅴ類達到了全域地表水Ⅲ類的標準,步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今年56歲的張英利,是雄安新區安新縣東淀頭村人。過去,他和很多村民一樣,在家門口的白洋淀里進行水產養殖。三年前,安新縣為改善淀區水體水質,對該縣白洋淀水域內的水產養殖進行全面清除。此后,張英利從水產養殖戶變成了白洋淀清潔員,負責清理水面垃圾。這幾年,張英利切身感受到,眼前這白洋淀一天天變得清澈。
白洋淀附近的淀邊村、淀中村有102個,總人口約24.5萬。為了解決生活污水入淀問題,五年來,這102個淀中村、淀邊村共建了119座小型污水處理站,經過處理后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再作為綠化用水、農田澆灌等資源化利用。
白洋淀地處九河下梢,針對外源污染問題,白洋淀周邊及上游河流沿線村莊,也全做到了生活污水全處理。
白洋淀上游的保定20個縣區市的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提標改造,排放水質達到地表Ⅳ類水的標準。在府河和孝義河的入淀河口,修建了兩處大片河口濕地,并已正式開始運營,通過前置沉淀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等綜合處理,水中的氨氮去除率達到60%。
而為了監測白洋淀的水質,雄安新區將5G技術應用于生態環境領域。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在白洋淀內和河流入淀口,建起了16個5G技術水質環境監測點,通過監測儀器自動采樣、自動分析,再實時將數據回傳到生態環境指揮中心。
五年來,白洋淀面積由25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370多平方公里,為歷史最大面積,水質也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