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市民非必要不外出,所有居住小區、企事業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為堅決有效阻斷疫情傳播,4月7日-11日,崇川區、通州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區階段性動態升級調整疫情防控措施。
往日的喧囂主城區,換成“慢速擋”,市民們的生活“慢”了下來。但有一群人卻在拼,他們以快速的反應、果斷的措施、暖心的服務,筑牢疫情防線。
7日零時起,主城區的機關干部、社區工作人員、數萬志愿者在街道社區、商超菜場、封管小區、核測現場忙碌著……請跟著記者的筆觸,走近他們為“疫”拼盡全力的身影。
7日凌晨1時許,虹橋街道開始道路封控
疫情防控措施動態升級調整的通告一經發布,主城區街道社區聞令而動。
“6日晚8點左右,核酸檢測工作一結束,街道馬上‘就地轉崗’。”虹橋街道城建辦工作人員張衛鋒,7日的首個工作就是參與相關路段的交通封閉管理。
虹橋街道位于主城區,轄區內開放式老舊小區多。既要有效進行管控,又要方便群眾安全有效出行,街道根據通告發布內容,對路段管理方案進行了再完善,決定留下18個卡口供居民出入。
人少、任務重。“7日凌晨1點多,我們就開始施工了。”顧不上片刻休息,張衛鋒的小伙伴們一組五人,兵分兩路,用水碼、彩鋼瓦、鐵絲網等對道路實施管控。
“清晨,相關工作就基本結束。”張衛峰發來微信,緊接著,一夜未眠的他又投入核酸檢測的秩序維護工作中。
7日凌晨3時許,學田街道趕制通行證和“家書”
凌晨3時許,學田街道熱鬧的辦公室有了片刻的安靜,大家爭分奪地打個盹,綜合協調組聯絡員劉昭輝卻沒睡,在和廣告公司確認各種證件的模板。
“通行證要打印準備好,還有居民的外出采購證,如果不連夜趕印,廣告公司根據防控要求關門,就來不及了。”劉照輝說。6日晚10點開始,街道、社區就連軸轉,商討各種證件的制作印刷。
將近4點,兩萬多套居民外出采購證運抵,劉昭輝邊整理證件,邊通知社區前來領取。“一片也不能耽擱,有了證件,居民可以更好配合好疫情防控工作。”
6點多,學田街道各個小區的居民陸續拿到紅藍黃三聯采購卡。在采購卡的反面,學田街道還附上一份《學田防疫家書》,講解最新防疫要求,并貼心地提醒居民:“您如有特殊需要,可在居民網格微信群里反映或致電81185000。”
“街道和社區辛苦了,早上就拿到這個采購卡,還做得這么細致,昨晚他們肯定沒怎么睡覺。”南川園居民蔣粉英心疼地表示,一定積極配合做好防控措施。
7日5時許,文峰街道大潤發超備忙貨
生鮮、肉類、瓜果、蔬菜、日用品……7日上午,文峰街道中央商務區社區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陳德軍走進了轄區大潤發超市,目光所及各處貨架都盛得滿滿當當。
6日晚,超市連夜為五六十名員工辦理通行證,確保超市正常運轉,同時申請手續批量供貨。7日凌晨5點左右,一大波貨物抵達大潤發。“除了員工外,超市管理人員全部上一線,加班加點整理上架、儲備調配。”陳德軍說,超市將多方協調各倉儲點位,積極供貨保供,用“不空架”減輕市民顧慮。
7日6時許,城東街道新橋市場開門迎客
“昨天就想搶,結果沒搶到。今天早點來,沒想到貨品這么豐富充足。”家住新橋新村的居民王建設一早趕到新橋市場,出示“雙碼”后,買了些蔬菜,心里踏實許多。
7日6時許,城東街道管理的新橋市場開門營業,雖然顧客比往日大大減少,但肉蛋、蔬菜、禽類等菜品琳瑯滿目。“我們都是從農批市場進的貨,貨源不用愁。”經營戶關愛春的攤位上擺放著白菜、黃瓜等數十個品種的蔬菜。
疫情防控之下,市場管理更為嚴格。“經營戶早上5點進場,需要提供核酸報告。”市場管理辦公室主任李甦介紹,除了核酸報告,經營戶的“兩碼”等情況,由專人每天登記。中午12點經營結束后,整個市場要進行消殺;下午3點再恢復營業至晚6點,之后,再徹底消殺一次。
“新橋市場經有經營戶150多家,將一直保持正常營業,每天供應供蔬菜、肉禽等物資8-10噸。”李甦說,貨源有保障,希望市民按照相關規定隔天買菜,不必盲目囤貨。
7日6時30分,和平橋街道發放通行證
上午6:30分,散發著油墨香的《和平橋街道防疫管控期間外出采購通行證》送到了北濠東村社區,黨委書記肖瀟便第一時間通知各樓長,及時發放到每家每戶。
北濠東村社區轄區內共有4000多戶、超過一萬名常住居民。根據相關通告規定,崇川區所有居民小區均實行封閉式管理。原則上每戶家庭隔天僅限一人“點對點”外出購買生活物資。為保障轄區居民的基本生活,崇川區各街道緊急“訂制”專屬出入證。
“通行證有粉、黃、藍三種顏色,并加蓋街道防疫控指揮部的公章。”肖瀟介紹,每種顏色對應不同的出門次數,每戶發放三張,一張可出門采購一次,返程時回收。
不少樓長年齡大爬不動樓,前來社區下沉的機關志愿者成了發放通行證的生力軍。上午10時左右,4000多張《通行證》已基本發放到位。
7日8時許,新城橋街道執法人員“掃街”
“通過掃街,讓非保供單位停擺,‘靜’下來。”新城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宋海能介紹,工作人員從早上7點多開始人員陸續就位,分區分片分路段進行“掃街”,確保包管到人、通知到位。
經過連夜部署,7日從早上一直到中午12點,新城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和街道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隊員,對街道轄區范圍內所有非必要開放店鋪進行巡查,一一上門通知,除滿足市民基本需求的商鋪外,其余一律關閉。
“掃街”范圍既涵蓋南大街、青年路、虹橋路、工農路等主要道路,同時也包含易家橋街、城南新村中心路等內部道路,實現大街小巷全覆蓋。
“上午全部通知到位,下午就安排專人巡邏,時時監督,確保不漏一戶。”除了沿街店面,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局還將對流動攤點進行登記通知,以便溯源。
7日9時30分,志愿者護送管控區患兒就醫
7日上午9:30分,志愿者李棱來到崇川經濟開發區新勝社區,從社區黨委書記馮海勇手中接過由崇川經濟開發區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的《特別通行證》和車鑰匙,將患兒冬冬母子送到通大附院就診。四個小時后診療結束,他又來到醫院將母子倆接回了家。
6日,通呂運河—海港引河—洪江路—園林路—源興路—通州界圍成的區域成為管控區,新勝社區也在其中。冬冬和另一個孩子因病急需前往醫院,家長著急地向社區求助。馮海勇貢獻了私家車,李棱主動請纓及時協調對接,申請《特別通行證》,克服交通管制影響,定人定路線,將2名兒童安全送達通大附院救治。7日,李棱再次成為冬冬的“定制司機”。
7日13時許,青龍橋社區備戰企業核測
在社區飛快吃完快餐,崇川經濟開發區青龍橋社區黨委書記李明思和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黃敏迅速趕到位于太平路的企業核酸檢測點,為下午的核酸采集做最后的準備工作。
青龍橋社區位于鐘秀東路,是崇川區與通州區交界處,在此次防疫工作中壓力重大。在崇川經濟開發區轄區內,也有不少連續性生產企業、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倉儲企業等,有近千名員工需每日進行核酸檢測。這個曾經僅用時四小時便搭建起來的黃碼檢測點迅速“轉崗”為企業核酸檢測點。
“保持兩米間隔,提前準備好行程碼、蘇康碼和采樣碼!”這句話,這幾天李明思已經說了不知道多少次。為了保證核酸采樣點的正常運行,青龍橋社區派出了8名社區干部加入現場登記、測溫等工作。他說:“保生產、保供應,我們這個核酸檢測點要發揮最大效應。”
7日14時許,唐閘鎮街道長岸社區居委會一片忙碌
“不好意思,剛剛太忙了,幾個事情都涌了過來。”記者一直電話多次,才聯系上唐閘鎮街道長岸社區黨委書記陳琴。電話那頭傳來沙啞的聲音。
與其他社區不同,除了常規的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外,長岸社區還擁有盒馬與大潤發兩個外送“大戶”。“6日晚通告發布,我們立即和兩大商家對接,把事情做在前面,確保騎手能夠順利出門開展配送服務。”
通過連夜商討,雙方決定,由商家出具“騎手”的通行證,方便他們從所在小區出來,開展配送工作。“我們轄區有300多名外賣騎手,他們拿到通行證后,要到社區來報備,這樣各個物業就可以放行。目前已經報備外賣騎手通行證已有100多份。”
陳琴一再說明,騎手外出的通行證,不是送貨進小區的通行證。“根據防疫需要,騎手不能送貨上門,只能放在小區門口。”
7日是實施疫情防控動態升級的第一天,有些居民對政策還沒有完全理解,陳琴反復調解矛盾。此外,她還要協調核酸檢測工作,進行大數據電話調查“連續幾天都沒好好休息。”但陳琴表示,只要能做好防疫工作,保障群眾日常生活,自己再累也值得。
7日18時許,秦灶街道南通科學工業園區完成企業核測
6日晚,接到疫情防控相關通告,秦灶街道企業防控組第一時間通知轄區企業全面停產停工,連夜重新布置核酸檢測點位。
西安橋村社區內企業疫情防控以南通科學工業園區為主,體量占社區近80%,涉及近900人,其中長城、通富通微、越亞半導體等大型企業就涵蓋約800人。
“原來核酸采樣點在村委會,但是實行封控后,企業員工無法前往。”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平臺主任張鋒介紹,為了落實全員核酸檢測要求,同時保障企業員工安全,社區針對實際情況,將固定點采樣改為流動采樣模式,將服務送上門。
只有3個采樣員、3個登記員,再加上流動采樣的形式,采樣耗時直接較以往翻了四五倍。“除了移設施,每換一個點位,工作人員就要更換一次防護服。”目前,采樣人數已近600人,預計晚上7點將全部完成。提前兩個小時完成近900人采樣規模的背后,是“大白”們的默默堅持和付出。
7日19時許,南通公交公司志愿者在社區服務
自公交停運以來,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就依托“南通公交愛心服務隊”“‘好通’巴士志愿者服務站”等平臺,在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集團有100多位員工積極報告。
“招募后,我們立即就聯系了屬地鐘秀街道中心村社區以及附近的校西村社區,為他們提供防疫力量。”集團公司黨委辦公室主任丁曉華介紹,7日中午11點左右,8名志愿者到中心村社區報到、4名到校西村社區報到。
維護現場秩序、登記居民信息、幫助老人掃碼……志愿者主要工作為協助完成當天的核酸檢測,服務將持續到晚上8點左右。在中心村社區,集團公司招募的志愿者已服務近百人次、服務時長近500小時。
文 | 記者 陳可 袁曉婕 江姝穎 苗蓓 照片均由各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