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灌河口周邊不達標化工企業關閉退出后,部分地區海水的褐紅色褪去;南通通靈橋區域影響居民生活的工廠被拆除,平整后的土地種上了林木;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關停……各地發生的變化,是全省化工產業整治提升的成效。
化工是我省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化工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淘汰退出一批安全環保不達標企業和低端低效落后產能。為摸清存量現狀,2020年,省化治辦實施一場“百日攻堅行動”,對全省所有化工園區和企業逐一開展“一園一策”“一企一策”評估論證,查出各類問題隱患7萬多條,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攻堅行動最終對633家企業提出關閉退出建議,這些企業都是地方前期評估時計劃保留整改的。
化工產業整治不是簡單的“一關了之”。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是全國粉末涂料行業發源地,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產業單體小而散、安全環保不規范等問題日益凸顯。2017年起,當地先后關停139家粉末涂料企業,組建三大生產集團。重組后,三大集團淘汰低端落后設備300多臺套,新增高效設備118組臺套,單機效能提高30%。
落后產能的退出助推了產業安全環保水平的提升。2021年,化工園區環保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省化工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
化工行業整治中,我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破解“重化圍江”作為治本之舉,不斷壓減沿江地區化工生產企業數量。2017年以來,沿江八市共關閉化工企業近3700家、壓減率約70%,關閉退出沿江1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近200家,其中園區外化工企業100多家。
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區距離長江僅4公里,涉及化工企業37家,但產業層次不夠高、影響沿江周邊環境,是我省第一個整建制關閉的化工園區。如今這里已蛻變為江南智能裝備產業園,重點引進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
不僅是長江沿線,我省始終把環境敏感區作為化工產業整治提升的重中之重。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完成200家城鎮人口密集區中小型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按期完成工信部下達的目標任務。沿京杭大運河(南水北調東線)1公里、太湖一級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內化工企業大幅壓減,基本實現騰退轉型,僅剩余19家企業。對于難啃的“硬骨頭”,省政府已明確19家化工企業“一企一策”意見,各地正按照序時進度要求穩步推進。
一邊是企業數量的“降”,一邊是發展質態的“升”。“十三五”以來,江蘇已開展多輪化工整治,但并未阻礙全省化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省化工行業營收總額占制造業比重約9.0%,而利潤總額占比為15.3%。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