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室外溫度27℃,無錫塘頭永順冷庫內,溫度-24℃。整整30分鐘,無錫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的李雯和隊友在近6000平方米的冷庫內,對600多噸進口冷鏈食品逐一翻查防疫情況,走出冷庫時,她覺得凍得木木的腦袋有點不像是自己的了。面對新一輪疫情,無錫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對市轄區內食品生產企業、銷售企業、餐飲企業、第三方冷庫持續實施督查巡查,幫助企業查找防控漏洞。作為本輪巡查員,李雯從2月18日下沉到基層至今。
視線緊緊盯著每一件貨品上巴掌大小的單證,將每條條碼和手機中“江蘇冷鏈”系統中的信息一一核對,具體到一個數字都不能錯。一些單子在貨物的背部或底部,就得使勁一件件翻轉或挪開再核對,這是李雯的工作常態。冷庫溫度一般在-18℃左右,再低一點可達到-24℃,這個溫度適宜冷鏈食品的保存,但同時新冠肺炎病毒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內存活較長的時間。由于在冷庫環境,機器無法長時間正常運作,所以所有票證的查驗工作都靠人工操作。李雯和隊友的任務就是把控好進口冷鏈食品監管的重要一環——貨品單證的核對:同一批貨物的生產批號和入境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的生產批號必須匹配,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的信息必須和報關單匹配,只要有一張單證缺失,就意味著這批貨品是有風險的。
一個冷庫的貨品,多的時候需要一次查數百張票證。一些生產經營企業的“五證”材料管理比較混亂,分別散落在企業內部不同的部門,核對過程非常復雜,一旦出現在售和已售罄商品的證明材料合放、長時間無法提供相應材料等情況,核對單證就超過一個小時。給這種高強度工作增加難度的,還有冷庫的低溫,雖然檢查人員會穿一整套防護器具,包括N95口罩、面屏、防護服、手套、鞋套等,但不能解決保溫的問題。“一開始手和腳特別冷,牙齒會打顫,進庫幾十次后,挨的時間能稍微長點,但半小時差不多也是極限了。”有些冷庫的貨架很高,檢查時要爬上爬下,穿著防護服行動不靈活,時間一長,防護面屏會因為水氣看不清東西,李雯和隊友摔倒也是常有的事情。
“每天的工作量大,我們就提醒自己:要克服厭戰情緒、麻痹思想,認真查找工作的薄弱環節,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措施,扎扎實實做好冷鏈食品監管工作。”李雯日常還有大量的案頭工作:督促被檢查企業、確認整改落實情況,編輯匯總當日檢查信息并報送等,就是“哪些經營戶有問題,有什么問題,都要整理分析出來,跟蹤整改落實情況,回頭看。”沒有下班時間、沒有周末,周而復始,這樣的狀態她已堅持近兩個月。
歲月靜好,必是有人負重前行。據了解,2月18日至4月7日,無錫市執法監督局共計檢查各類食品企業54家次,查驗進口冷鏈食品185批次。而今年以來,全市市場監管系統推進進口冷鏈聯合檢查和專項執法,已檢查經營主體11009家次,抽查產品數8934批次,為大眾織牢了食品安全防護網。(周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