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4月10日電題:四問當前上海疫情:抗疫最佳選擇是什么?
中新社記者 李純
據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上海市4月9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1006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3937例。目前上海市全域處于靜止狀態,疫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復雜。
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梁萬年10日在上海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上海的疫情防控正處在關鍵時刻,不進則退。“動態清零”是當前上海抗疫的最佳選擇。
目前上海疫情形勢如何?
如何判斷上海的疫情形勢?梁萬年指出,上海市目前處在疫情的高峰,報告病例數仍在高位,已經存在廣泛的社區傳播,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暴發,整體防控形勢極其嚴峻、復雜。
“但是按照奧密克戎這種變異株的流行參數來看的話,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上海每日疫情的上升呈現指數性的上升狀況。”梁萬年說:“這表明所采取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遏制了指數性上漲的勢頭,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說大家不要恐慌。”
梁萬年表示,上海現在仍處在實行“動態清零”的關鍵時刻,疫情防控實際上正是膠著狀態,不進則退。“我們要緊緊地抓住這個時間窗口來進行努力,形成合力。”
上海疫情防控有何難點?
談及上海疫情的特點,梁萬年介紹說,此次疫情主要的流行株為奧密克戎BA.2,傳播速度非常快,隱匿性也特別強,導致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病例占比非常高,加大了防控難度。
早期傳播鏈條還比較清楚,但上海逐漸出現了社區傳播,目前絕大部分社區都有病例出現,已經是廣泛的社區傳播,必須采取更為果斷堅定的措施。
此外,疫情防控工作對城市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相應的防控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2500萬人的城市要在一定時間內來共同完成某一個動作,對各方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梁萬年還表示,上海目前面臨防市內擴散、防溢出、防境外輸入三條防線的壓力,當前最核心的是防止內部的擴散和反彈。防控工作如何更快速、更精準、更有效,更好平衡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民眾正常生活,也是擺在上海這一超大城市面前的重要命題。
疫情“拐點”何時能夠出現?
目前上海實行全域靜止,每日新增本土感染者數仍在增加。疫情“拐點”何時到來?上海何時能夠“動起來”?相關問題備受各方關注。
梁萬年說,根據國際上公認的數據,如果沒有干預措施,一個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感染者將會傳染9.5個人。目前采取的各項綜合性防控措施,包括核酸檢測、全域靜態管理等等,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把傳播值降到1以下。
“一旦壓到1以下,就意味著一個人傳染不到一個人了,它(疫情)的‘拐點’就出現了,不會出現持續性地傳播了。”他說。
至于上海社會面何時能夠迎來“清零”,這位專家也表示,判斷社會面是否清零,除了每天報告的新增感染者數據以外,還要看疫情傳播的持續性是否被切斷,這是一個重要指標。
“如果哪一天我們所有的新發病人都是在密切接觸者當中,或者是在我們視野當中的這些重點人群,通過主動篩查發現出來的,我以為,這個時候我們就達到了社會面的‘動態清零’的目標。”梁萬年說。
上海抗疫最佳選擇是什么?
已經與奧密克戎斗爭了一段時間,在梁萬年看來,這種變異株“來得太快了”,用過去對付阿爾法、貝塔、德爾塔等變異株的打法“跑不過它”。
目前上海正在經歷一場疫情防控與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賽跑,需要用更快的速度控制疫情,做到發現快、處置快,以快制快。精準快速,這正是“動態清零”的核心之一。
“我們必須堅持‘動態清零’,‘動態清零’也是當前上海市抗疫的一個最佳選擇。”梁萬年說。
他表示,上海的老年人口比重大,基礎性疾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的絕對數很大,一旦發生感染,感染人數將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更不消說在疫情大范圍流行的背景下,如果病毒發生變異,將會對民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梁萬年強調,“躺平”不是中國的選擇。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下,中國仍然有時間窗口和機會,有能力、有基礎、有“工具包”堅持“動態清零”。這一中國疫情防控的總方針,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已經比較成熟且行之有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