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江蘇省政府召開“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暨落實組合式支持政策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今年是全省稅務系統連續第9年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推出5大類20項121條便民辦稅新措施,以春風化雨的實際行動,助力萬千市場主體根壯枝繁葉茂。
紓困解難,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今年全國退稅減稅規模達到史無前例的2.5萬億元,是去年1.1萬億的2.3倍,政策不斷加碼、力度不斷增強,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推進‘六穩六保’、支持企業發展的決心。”省稅務局副局長周柏柯介紹,省政府在2020年已出臺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擴大優惠范圍,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游、零售、倉儲等6個行業的納稅人暫免征收2022年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今年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省稅務局政策法規處處長黃德科作了詳細介紹。
第一個是退稅方面,深入推進大規模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實施,特別是聚焦小微企業和制造業等行業,將增量留抵和存量留抵并退,力度和規模空前。稅務部門這段時間正在全力以赴確保企業申請的留抵退稅款及時到賬。
第二個是免稅方面,對于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或者是預征率的,免征或者暫停預繳增值稅。對公共交通運輸服務收入,免征增值稅。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住宿餐飲、文體娛樂、交通運輸、旅游、零售、倉儲等困難行業以及小規模納稅人,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
第三個是減稅方面,對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按最高幅度50%減征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六稅兩費”。
第四個是緩稅方面,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繼續延緩繳納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稅費,延緩繳納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部分稅費,延緩繳納期限為6個月。
第五個是降費方面,繼續實施國家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降低靈活就業人員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比例。“去年我省稅務機關全面貫徹落實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費率的政策,共減免了127.89億元,其中失業保險減免了120.66億元,工傷保險減免了7.22億元。”省稅務局社會保險費處處長朱育剛表示,這項政策在4月底到期后將延續實施一年,進一步降低企業社保負擔。
精準幫扶,政策支持的靶向更準
“小規模納稅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吸納就業多、市場活力強,更需政策扶持,不僅小微企業關注稅收政策,社會關注度也很高。”黃德科介紹,為了切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緩解資金困難,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第一個是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優惠,自4月1日起到今年年底,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對適用3%預征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暫停預繳增值稅。
第二個是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對小型微利企業去年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以下減半征收所得稅的基礎上,今年又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該部分實際所得稅稅負僅為5%。
第三個是擴大地方的“六稅兩費”減征政策適用主體范圍,由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擴展至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即對小規模納稅人、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征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不含證券交易印花稅)、耕地占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我省按照國家規定的最高幅度即50%減征“六稅兩費”。“這些政策出臺后,為確保納稅人繳費人應享盡享,直達快享,省稅務系統依托信息化技術進一步簡化納稅人辦理減免稅流程。”黃德科表示。
協同發力,保障各項稅費支持政策落地實施
“確保退稅資金直達快享,需要多個部門通力配合。” 周柏柯表示,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稅務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與財政、人行等部門的密切協作,共同保障各項稅費支持政策及時落地。
“協同共治會更廣泛,深化稅務、海關數據的共享,擴大出口退稅申報‘免填報’范圍;加強與殘聯部門的雙向數據共享,方便企業辦理殘疾人安置認證和申報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強化信用數據的采集運用,為守信納稅人在跨省遷移、發票使用、稅收證明等事項辦理時給予更多的便利,更大力度激勵守法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省稅務局辦公室主任陳欣榮表示,全省稅務部門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稅務總局的要求,以‘智慧稅務助發展·惠企利民穩增長’為主題,出臺系列舉措,努力讓納稅人繳費人有更好、更優的體驗。
“3月18日之前,省市縣三級稅務部門已經全部成立了‘一把手’負總責的政策落實領導小組,抽調精兵強將,組織專班進行工作。目前省局層面已經下發了3批任務清單,97項具體任務,每一項都明確了事項內容、任務層級、牽頭部門、完成時限等,做到對表推進、到點驗收,確保政策措施落地落實。”省稅務局總會計師程明紅介紹,省稅務部門統籌調度資源和力量,多措并舉,扎實推進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在江蘇落地見效。“下一步,我們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務實的工作態度、優良的工作作風、高效的稅收服務,扎實有序推進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