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浦西封控以來,在上海的呼瑪三村武警小區內,有這樣一位志愿者,居民們都親切地稱她“小王書記”,她就是退役軍人、靜安區民防辦黨員王晗。
“武警小區地屬呼瑪三村居民區,共有13棟樓110多戶居民,雖然人數不多,但人員復雜,管理難度大,防控要求高,建議成立武警小區抗疫臨時黨支部。”在王晗的提議下,經居民區黨總支同意,由5名骨干成員和22名黨員志愿者共同參與的抗疫臨時黨支部立即成立。
根據防疫要求和任務區分,由抗疫臨時黨支部牽頭,設立了檢測組織指揮組、民生保供協調組、安全巡邏管理組、宣傳思想工作組等四個小組,并進一步細化方案和責任清單,做到責任到人、任務到層、動作到點。
在小區閉環管理期間,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的王晗保持著軍人一貫嚴謹、果敢的作風,始終堅守在小區戰“疫”前線,集結志愿服務隊和保安保潔人員等,排摸居住情況、了解生活需求、安撫居民情緒,在組織核酸、分發物資、協調團購、跑腿配藥、清運垃圾等各項工作中爭分奪秒搶時間、搶進度,確保小區疫情防控的每個環節都井然有序,為小區居民編織了一張既溫暖又安心的“健康網”。
隨著疫情形勢日趨嚴峻,防控任務越來越細,王晗成為協調員。一個個問題進行破解,一個個困難進行協調,一項項措施進行細化……每天不論多晚,只要接到居委會的工作指令,她都在第一時間上傳下達,并及時跟蹤督導、報告反饋,保證各項指令、措施以及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她笑稱“軍機貽誤不得”。同時,她還搭建志愿者與居民信息互通平臺,采取疫情簡報(用H5制作便于迅速傳播)、告居民書、重要提示和工作通知等多種方式在樓組群進行轉發,讓居民及時動態了解小區情況,增加工作透明度,保障居民知情權,凝聚起同心戰疫的社區合力。
全天候在崗、高強度工作,每天都會累得腰酸背痛、精疲力盡,但她從沒喊過苦、叫過累,充分展現出退役不褪色的軍人本色。她說,“越是居民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就更應該一直守護他們,直到解封的那一天”。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顏維琦 通訊員 魏娜 郁婷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