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大做強實體經濟,繁榮現代服務業,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5日,南通出臺《關于支持制造業倍增和服務業繁榮的若干政策意見》(簡稱為“產業發展政策50條”),為提振企業信心,激發市場活力送上“真金白銀”大禮包。
“硬核”措施夯實制造業“壓艙石”
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制造業必須推進產業數字化發展,促進制造業提檔升級。“產業發展政策50條”從支持項目投資和招商引資、推動制造業“智轉數改”、支持平臺建設、提升品牌質量,強化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等方面提出15條扶持措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政策50條’注重項目引領,強調設備投入,對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項目,按設備投入額給予一般性項目15%的補助,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0%的補助,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25%的補助,金額最高可達1億元。”市財政局工貿發展處處長何宏俊強調,本次新增了對總投資5億元以下“專精特新”等高質量制造業新開工項目的支持,按設備投入額的20%予以補助,補助金額最高可達4000萬元,無疑為企業強勁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智改數轉’是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市財政局按照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對企業智改數轉給予全方位、全過程的支持。”何宏俊表示,“產業發展政策50條”明確,政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為重點工業企業開展“智改數轉”免費評估診斷服務,破解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能轉”的困境。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壯大重點產業集群,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材料等五大重點產業集群產值超7500億元。“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提質增效,是做大做強制造業的關鍵。”“產業發展政策50條”列出了10條鼓勵生物醫藥、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創新產業集群的扶持政策。比如:在支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方面,生物醫藥企業一項創新藥從研發到獲證最高可獲得2800萬元獎勵;在支持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方面,針對該市在集成電路設計上的短板,重點鼓勵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發展,對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開展的流片驗證,按照單款產品首輪流片費用的30%,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補助,同一企業每年支持上限為500萬元;在支持新能源產業集群方面,對新能源產業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竣工投產后按新設備購置額的15%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高于一般項目的補助標準。
“真金白銀”支持服務業繁榮發展
服務業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地位舉足輕重。“十三五”時期,南通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高于GDP增速1.2個百分點,占比由43.6%提高到47.9%;服務業應稅銷售突破萬億元,稅收占比達到51.5%。服務業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支持物流載體能級提升,對新獲批的省級重點物流企業給予5萬元獎勵;對首次列入國家鼓勵的重點軟件企業給予50萬元獎勵;對首次列入江蘇省規劃布局內重點軟件企業培育庫的企業給予25萬元獎勵……“產業發展政策50條”中,多條政策激勵服務業企業做優做強,支持傳統服務業企業加快邁入現代服務業行列,支持服務業重點行業提質增效,不斷提升發展層次。
市財政局副局長姚靜介紹,支持服務業繁榮發展有三大亮點舉措。一是為推動軟件人才集聚,對人數遞增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根據軟件工程師數量進行獎補。二是對新落戶的從事知識密集型信息技術外包(ITO)、知識流程外包(KPO)類業務的服務外包企業,吸納從業人員規模超過50人且每年度均遞增的,給予一定的獎勵。三是進一步加大了對服務業項目的投入獎補力度,對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科技服務、工業互聯網應用等制造服務業項目,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給予補助,最高500萬元;對實際投資額500萬元以上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工業設計等服務業創新項目,按固定資產投資額2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下,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支持經貿合作,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姚靜表示,措施包含了支持外貿總部型企業、海外倉、對外承包工程等獎勵政策。比如:加強高技術產品出口的扶持力度,每增加1億元獎勵15萬元,用于各縣(市)區支持外貿企業發展。在支持公共海外倉建設發展方面,對正常運行的省級公共海外倉每年給予100萬元支持,連補三年等。
“這些舉措都是市財政局會同相關主管部門,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務業、外經貿運行形勢、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的,針對性更強、更富有實效。同時,每一項政策舉措都明確了相應的責任單位,確保落實有保障。”姚靜說。
金融服務激活市場“一池春水”
“‘產業發展政策50條’出臺,還需配套政策推動落地。市財政局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制定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政策措施執行的操作辦法和工作流程,加快資金兌現,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姚靜表示,對市級認定類資金項目實行“免申即享”,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可免予申報、直接享受政策,通過發揮財政直達資金一竿子插到底的作用,確保惠企資金快速直達企業,發揮效益。
財政資金有限,僅靠獎補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如何讓有限的財政資金激發出無限的內生動力?市財政局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在產業基金、融資擔保等領域加力增效,以小部分資金撬動大量社會資本,激活市場“一池春水”。
“我市一些重點產業領域初創科技型企業也會缺乏資本和資源渠道,此時基金的扶持更顯重要。”姚靜表示,市財政局積極探索財政支持產業發展由“無償撥款”向“撥投結合”的轉變,通過設立南通市產業投資母基金和南通創新發展基金兩支政府投資基金,聚匯多方資源,引來資本活水,著力構建從企業孵化、到創新融資、到產業擴張的全生命周期股權基金支持體系,吸引優質社會資本支持南通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發展壯大。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還需全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市財政局設立3億元的市級普惠金融發展風險補償基金,通過財政資金為企業增信分險,提供優惠利率貸款。一季度末4項財政金融產品在貸余額54億元,服務2000多戶小微企業,財政放大倍數平均達17倍;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對降低收費標準的擔保機構,補助比例由20%提高到50%,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同時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通過續貸、展期、無還本續貸、轉貸等市場化方式紓困解難,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為中小微企業不斷“輸血”,提升企業的“造血”功能。
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曹金海表示,在當前收支矛盾較大的情況下,市財政局將統籌好資金安排,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制定實施細則,以更實更細舉措大力支持制造業和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全力推動經濟平穩運行,為南通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龔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