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為進一步提高對普通型和有基礎疾病的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的診治能力,預防和減少重癥的發生,日前上海臨港方艙部分區域升級改造為亞定點醫院,臨港方艙共計升級改造亞定點醫院床位2000張,其中,1000張床位由江蘇省援滬醫療隊(方艙分隊)負責。
何為亞定點醫院?江蘇援滬醫療隊方艙隊副隊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占伊揚介紹,原本方艙醫院以收治新冠輕型、無癥狀感染者為主,隨著收治患者數量增多,患者的情況也變得較為復雜。方艙醫院轉型為部分收治普通型及有基礎疾病的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的亞定點醫院,升級改造軟硬件醫療設備,有效整合醫護力量和服務管理迫在眉睫。
“方艙功能的‘升級’,給醫療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下一步我們將更加關注診療和救治能力的提升,藥物和急救設備的保障,醫生護士的排班,對收治患者的甄別等。”占伊揚說,目前,我省援滬醫療隊正在抓緊落實軟硬件升級配置、醫護力量有效整合、急救能力培訓提升、重點病人篩查管理、應急預案現場演練等各項工作,確保亞定點醫院安全、平穩、有序運行。
“其實從4月5日我們進駐方艙以來就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整個方艙醫院設置1.36萬張床位,必然會收治到一些年齡比較大、有基礎疾病的病人,如何有效對他們進行治療,是每個醫護都在思考的問題。”江蘇省援滬醫療隊、南醫大二附院醫療組組長牛常明告訴記者,一些具有慢性病、基礎疾病、需要重點關注的病人將會被“升艙”。
牛常明舉例,前幾天同時收治了幾位高齡老人,年級從70歲到90多歲不等。這些病人或是需要臥床,或是需要鼻飼,照料難度很大。“以往方艙內不太具備照料這類老人的條件,部分區域升級為亞定點醫院后,病人需要的腸胃營養劑、常備藥物都比較充足。”牛常明說,將有基礎疾病的患者集中在一起,也方便醫生對病人病情進行梳理,相應專科醫生會進行會診。
“我們入艙后,發現約有15%的艙內患者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患者,除了要治療新冠以外,還要治療老年人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當時艙內缺少檢驗檢查設備,老年人稍微病重一點就必須立即轉到上級定點醫院去。非常不方便。” 江蘇省援滬醫療隊方艙隊副隊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黃英姿說,4月20日升級為亞定點醫院后,陸續配備了一些檢查檢驗設備,具備了初步的搶救治療措施,可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也可以做血常規、心肌損傷標記物檢測等,一些治療慢性病的藥物也相繼到位。
據了解,在臨港方艙此前運行的近一個月時間里,江蘇省援滬醫療隊在其接管病區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成熟的管理模式,如領隊負責制、艙長負責制、專家巡查制、專科專家會診制、24小時值班制等,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為亞定點醫院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據江蘇省援滬醫療隊、江蘇省中醫院醫療組組長王謙介紹,方部分區域安排亞定點醫院床位后,方艙內就可以設定無癥狀感染區、輕型區和亞定點醫院床位區,按年齡和病情對患者進行分類管理,將年齡大于65歲的老人或伴有基礎疾病的高危患者安置在靠近護士站和醫生站的亞定點醫院床位,以便出現問題,及時救治。“為了讓同批患者能快速入艙,減少等待時間,對于無法快速甄別的患者我們設置了‘緩沖協調區’,等詳細檢查過后再收治到合適區域。”
王謙所負責的區域也有100張床位為升級為亞定點醫院床位,隨著更多醫療設備和中藥材的陸續到位,醫護們能更好地為患者提供“一人一方”的個性化治療。王謙記得艙內119床王先生82歲高齡,入艙時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和慢支肺系統。入艙后發現王先生指脈氧比較低,鑒于老人本身有心肺功能疾病,醫護人員把老人送進搶救室給予吸氧、查血氣分析、血常規和CT。幸好一系列檢查后發現老人主要受慢支肺氣腫影響,便請心臟科專家會診后對其藥物進行了調整,持續氧療,目前老人病情處于平穩狀態。
“這一個月以來,我們看著上海正在一天天變好,陽性感染者人數從高峰時的2-3萬人,已經降到今天的1萬人左右了。”江蘇省援滬醫療隊方艙隊隊長魯翔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江蘇先后派出1.4萬余醫護人員馳援上海,援滬醫療隊涵蓋了核酸采樣、核酸檢測、方艙、血透、重癥救治等全醫療業務鏈條。魯翔說,江蘇援滬一個月來,管理方艙床位收治2.3萬多位病人 出艙1.8萬多人。“剛到上海時,是人等床,目前是床等人。總體來說離社會面清零目標越來越近。上海十幾個區中,有好幾個區已經實現這一目標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蔣明睿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