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首筆濕地碳匯交易在德清縣成功簽約。德清縣“兩山銀行”以每噸58.83元的價格,購買了下渚湖濕地1萬噸碳匯量。同時,正大青春寶、新天紙業等急需碳排放指標的企業又成了德清縣“兩山銀行”碳匯量的新買主。
碳匯是森林、濕地、土壤等生態環境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匯交易就是利用濕地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過程。濕地碳匯被普遍認為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方式,既可鼓勵社會企業參與生態保護,也能激勵企業推行低碳生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江南水鄉濕地的原生態美景,蘊藏著巨大的碳匯能力生態價值。
“按照浙江省林科院對下渚湖濕地固碳功能的測算,下渚湖濕地年固碳能力在1.7萬噸左右。”德清縣“兩山銀行”負責人介紹,若將碳匯資金用于濕地綠化“擴面”及“水下森林”生態修復等工作,到2025年下渚湖濕地碳匯量預估可達到3.4萬噸以上。如果把這些優質空氣“變現”,每年產生的綠色資金可以在當地縣域范圍內實現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反哺濕地的生態建設。
“好空氣賣出好價格”的背后,是德清縣近年來對綠色發展持續創新的“碳”索。
下渚湖是天然形成的江南最大的濕地風景區,也是我國原生態狀態保持最完整的天然濕地之一,水域面積8900多畝,50多條河道縱橫交錯,水道如巷、河汊如網,白鷺、朱鹮等800多種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今年1月份,下渚湖濕地入選浙江省首批林業碳匯先行基地創建單位。
然而,憑借廣袤的濕地資源,上世紀90年代,周邊大多數農戶“靠水吃水”,青蝦養殖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據稱,高峰時期從事青蝦養殖的農戶一度高達800多戶。粗放的養殖模式,過高的養殖密度,再加上養殖尾水直接排放,造成周邊水域富營養化,嚴重影響當地的水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17年,下渚湖打響尾水養殖治理攻堅戰,探索起水產養殖的綠色發展模式。發展生態養殖,讓“好山好水育好蝦”,前提是青蝦養殖散戶愿意退養。如何讓退養后的魚塘統一打包流轉給種糧大戶,做到“退漁還耕”?關鍵要解決好農民的后顧之憂。德清縣通過與銀行合作,以“碳匯指標”低息貸款,創新推出了“濕地碳匯共富貸”。
據了解,碳匯指標專門授信給“退漁還耕”的農戶,指標多少根據農戶信用信息進行測算。農戶憑此指標可以直接向合作銀行申請“濕地碳匯共富貸”,不需要任何抵押,貸款利率也更加優惠。下渚湖街道和睦村種糧大戶沈東日前就收到了湖州銀行德清乾元支行發放的全縣首筆“濕地碳匯共富貸”50萬元,他打算利用這筆貸款購置現代化農機設備,在提高自家糧田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服務周邊小農戶,拓展新的農業產業增長點。
去年,下渚湖街道退養了近1000畝青蝦養殖面積,今年計劃再退養1000畝。通過2年的退養,種糧面積能達到3000畝以上。目前,“濕地碳匯共富貸”授信225萬元,支用110萬元。
不僅是優質的空氣可以“賣錢”,“碳匯指標”可以低息貸款,在德清縣,參加垃圾回收之類的公益活動也可以換算成“生態綠幣”,直接充進個人的數字平臺賬戶。
“目前,獲取‘生態綠幣’的形式主要有分享宣傳、參與活動、垃圾分類和‘五水共治’4種,以后將逐步推廣至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平安綜治等。”下渚湖街道負責人說,“生態綠幣”不僅可以換取日常生活用品,還能換“真金白銀”,持有一定數量“生態綠幣”的居民,可以向銀行申請5萬元到50萬元不等的低利率“生態綠幣”貸款。
為了讓“生態綠幣”的貨幣化成色更足,德清縣建立健全了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讓生態資源更好成為生態資本、生態紅利,同時還對接聯系商超、銀行等單位,通過“兌換點+加盟商”的方式形成“綠色聯盟”,讓積極參與“五水共治”“垃圾分類”等行動的民眾所獲得的“生態綠幣”從線上到線下無縫對接、快捷兌換。
截至目前,德清縣已依據“生態綠幣”發放貸款185萬元,發放“生態綠幣”420萬枚,涉及村戶8500余家。僅下渚湖街道去年以來就募集“生態綠幣”基金134.4萬元,折合“生態綠幣”1344萬枚。
為進一步提升碳匯能力,探索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濕地與水下碳匯模式,德清縣目前正在制定濕地固碳增匯標準,計劃通過3年時間,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年均下降4%左右,碳排放強度躋身浙江省前列。 (經濟日報記者 黃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