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七個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圍繞“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的主題,無錫推出了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展示文物保護利用成果,發現無錫非遺之美。不管是文物建筑,還是非遺技藝,這些文化遺產皆是城市文化名片,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象征,更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文化坐標。眼下,無錫正全力推進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擴大無錫非遺的影響力,讓傳統更具創意。
古宅“用起來”“亮起來”
保護好文物、古建筑和傳統街區,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如何讓古宅“用起來”“亮起來”?比起公園、游樂場,文物、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更有故事和價值,自帶光環,挖掘故事,放大價值,讓其光環再現是要義。于是,在無錫,我們欣喜地看到,國保景區東林書院,成了體驗傳統書院生活的打卡勝地;國保街區小婁巷,國潮涌動,國風盛行,網紅氣質獨具;國保園林寄暢園,一次次上演著無錫有戲,短視頻、訪談、走讀等傳播手段的加持,讓人們開啟深度游模式;世界文化遺產點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更是以運河為媒,串起場館故居,重現人間煙火,仿佛一塊晶瑩的琥珀,為運河記憶保鮮……
隨著《無錫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實施,無錫將打造更多古宅活化利用典范。在這一過程中,無錫也在探索多類型的利用模式,以“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為原則,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進行修繕保護、風貌恢復、活化利用,使其承載博物館紀念館、旅游景區、教育基地、文化創意、商業休閑等功能。
讓非遺和生活有效連接
無錫非遺文化正以更年輕的方式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遺產日期間,非遺市集再次亮相惠山古鎮,35家非遺名品、非遺美食、非遺文創集中展示,惠山泥人、無錫精微繡、無錫留青竹刻等傳統技藝,惠山油酥餅、腳踏年糕、梁溪脆膳等非遺美食,錫博、NANIMOMO等非遺文創一一亮相,全方位營造非遺消費體驗場景。在傳承人的手中,非遺變得更加“年輕”。
(資料圖)
非遺有市場,才有未來。不久前,腳踏年糕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無錫市級非遺項目。這令沈靜娟喜出望外。當年,她辭去公職,回鄉繼承祖藝做腳踏糕,和姐姐沈靜亞從父母手中接過了宏鳳年糕坊的牌子。如今,自給自足的小作坊已成為生產量與日俱增的現代化工廠。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抓住時令和吳地風俗,加上新媒體營銷,工廠一年到頭訂單不斷,成功走出了一條非遺市場化的路。在沈靜娟看來,老傳統要融入新理念,非遺一直在傳承創新的路上。
彰顯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
經過千萬年的沉淀與淘洗,無錫形成了燦爛多姿又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核。無錫正通過各種方式,解讀文化遺產,彰顯文化魅力。今年的遺產日,無錫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劉寶山將“化身”為網絡主播:“11日,我們在闔閭城遺址博物館辦《礪石與煉泥——近年無錫市史前考古文物展》,帶領大家了解五六千年前無錫先民的生產生活;12日,我在妙光塔社區上一堂考古課;13日有一場直播,介紹鴻山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
因為懂得,所以熱愛。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從而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是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前提,也是遺產日設立的初衷。
這個遺產日,東林書院、薛福成故居、秦邦憲故居、顧毓琇紀念館、錢鍾書故居等紛紛推出“公益景講”服務,既講景致又講故事,讓游客深切感受文化遺產承載的精神內涵;11日、12日上午,惠山古鎮景區文化總監金石聲將帶領游客行走惠山,深度解讀景區的文化遺產,抖音同步直播;無錫博物院策劃了茂新面粉廠面粉大塑身和走訪二胡文化園活動,引導青少年走近工商文化、非遺文化……讓文化遺產人民共享,筑牢文化坐標是個永恒課題,無錫正在努力解題。(張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