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咱家種的14畝‘煙農’19小麥,收糧2萬斤,平均畝產1400多斤,大旱之年奪得大豐收,這多虧咱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啊。”近日,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山左口鎮團林村東麥田里,村民石磊一邊打捆秸稈一邊笑呵呵地說。2018年,團林村6000畝農田被江蘇省確立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2000余萬元,農田道路全部硬化,配套橋涵閘,改大口井為機井,全村農田實現旱能灌澇能排。“今年3月初至今,總降雨量不足30毫米,是20年未遇的大旱,咱們村借助機井便利,在小麥拔節、揚花、灌漿時及時澆上透犁水,小麥長勢旺盛。”村黨支部書記唐海濱告訴筆者。
灌區密植小麥
山左口鎮團林村地處湖蕩地區,是有名的產糧大村。因水資源匱乏,農作物多為小麥、花生、玉米等旱作物,糧油生產大多靠天吃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該村一改往年占地面積大、井壁易損毀、沒有安全性的大口井,為直徑60厘米、深60米的機井,并輔以高壓水泵等,每眼機井可灌溉農田100畝。村民帶上一張充值卡直接插入出水插孔,井水自然噴涌而出。“澆一畝小麥最多花費8元電費,人坐在地頭,非常輕松。”種糧大戶梁繼廣今年種的40畝小麥單產1200斤。
顆粒飽滿
穗大粒飽
團林村農民有著傳統種植糧油的習慣,每年小麥面積均保持在6000畝。近年,該村大面積推廣“小麥、花生”“花生、小麥”糧油輪作種植新模式,變兩年三熟為一年兩熟,土地產出率大為提升。“現在有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支撐,全村糧油生產達到了穩產、高產和高效。今年小麥收購價格飆升,每斤1.5元,加上秋季收成,一畝地純收入達3000元。農民在種植糧食的同時,每年還能拿出10個多月的時間外出勞務呢。”村黨支部書記唐海濱津津樂道。(桑懷華 李大偉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