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江海大地一派繁忙景象。截至6月20日,江蘇如東89萬畝小麥已基本收割完成,平均畝產約480公斤,豐收已成定局。此外,今年,如東水稻種植面積預計達87.6萬畝,較去年新增5.6萬畝。
面積是產量的基礎,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穩定糧食面積,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近年來,如東始終堅持用高標準農田“托底”糧食安全、賦能鄉村振興,不僅牢牢端穩了“中國飯碗”,還有力夯實了農村產業發展基礎。截至目前,如東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30萬畝,今年將繼續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12.88萬畝,總投資約5.25億元。
建管并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高標準農田年度建設進度遙遙領先
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在苴鎮蔡橋村,目之所及,到處是成方成片的高標準農田。“兩年里,我們村完成了近1.1萬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在農田作業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糧食增產不是夢。”村黨總支書記陳建軍告訴記者,眼下,總投資4400萬元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6%,水稻移栽前將全面完工,確保不誤農時。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高標準農田是“耕地中的黑土地”,對促進糧食高產、穩產、增產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我縣始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穩定器’,持續穩步推進。今年實施的12.88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中,就有8萬畝將投入水稻種植。”如東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繆軍告訴記者,自3月中旬,中標單位陸續進場以來,項目堅持按序時節點推進,截至目前,土地平整、溝塘整治、灌排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實際進度達75%以上,工程進度位居全南通市第一。
面積數、任務量全市最多,進度卻遙遙領先,如東的“高效”密碼在于早部署、早設計、早招標、早開工建設。早在今年2月份,如東便已完成全部招標工作,3月中旬,全部項目實質性開工建設,工作上的提前動作為項目快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落實推進中,作為責任單位,如東農業農村局成立6人工作小組,每人負責一個片區,分片包干,開展蹲點指導、日常巡查等工作,精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統籌協調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施工過程中,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交叉作業,同步推進,互不干擾。同時,建立業主+專業監管+群眾質量監督員“三位一體”質量監管機制,通過“周例會、月通報、常態化督導”,加大對工作進度滯后、推動不力、存在工程質量問題的督辦通報力度,今年共開出施工單位整改通知單近30份,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設質量。
薄田變良田
高標準農田扛起“米袋子”鼓起“錢袋子”
與傳統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更注重提質、增效、節本。通過田地調形、把“小田”改為“大田”,修建排灌設施、土地平整、生產便道等現代農田配套設施,使農田耕作、播種、灌溉、施肥、收割等更加方便快捷。“種植成本降下來了、效益提上去了,以夏麥來說,節本、增產均達到10%左右。”如東永豐家庭農場主沈曉軍告訴記者,今年他種植的550畝小麥獲得了大豐收。
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不僅成為農戶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更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長沙鎮四橋村建有高標準農田1萬畝,土地流轉率在70%以上,其中,村內的15家農業經營主體流轉面積達5384畝,另外還有部分種植戶正在和村里商量擴大規模,預計今年還將流轉1500多畝田地。
“高標準農田機械化便捷,農田配套完善,‘錢’景廣,大家自然樂意投入。”村黨總支書記許雪峰告訴記者,得益于土地流轉占比高,去年,四橋村實現村營收入242萬元。這兩年,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平整,廢溝塘整治,新增耕地面積200多畝,有效增加村集體土地經營面積,今年村營收入有望突破270萬元。
高標準農田一頭連著“米袋子”,一頭連著“錢袋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據悉,經過多年建設,如東高標準農田面積已占到全縣耕地面積的85%以上,百萬“豐產糧倉”在江海大地上繪出了一幅“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現代農業“新畫卷”。“通過土地平整,今年全縣預計新增耕地面積3000畝。”繆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若是以900元一畝流轉,今年如東土地流轉費將新增270萬元。“自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以來,我縣累計新增耕地約3萬畝,全部流轉的話,一畝地的管理費在50元,僅以今年來說,如東村集體收入將增加約150萬元。”
統籌高效、生態利用
高標準農田讓農村發展更具潛力
“十四五”期間,南通計劃建成200萬畝高標準農田,打造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化整體推進示范區。如東作為主力軍、主戰場之一,正著力圍繞模式創新、耕地提質、優質精品、生態優先、田美鄉村、智慧農業、高效節水、宜機化改造、精準管護、效益提升“十項工程”統籌推進,爭做示范。
秧苗青翠欲滴,田野機聲隆隆。在河口鎮關口村的水稻田里,農機手們正忙著播種希望。“四月底,我們村完成了農田退水截污工程建設,今年水稻灌溉再也不用擔心農田退水造成的面源污染了。”關口村黨總支書記石躍軍告訴記者,過去,每到灌溉期,農田退水這股“肥水”攜帶著氮、磷等營養物質直接入河,既污染河道又浪費資源。今年,關口村以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為契機,投資900多萬元對栟茶運河關口村段沿線排水系統進行了重新“梳理”,構建起了“農田—排水溝—四級河—農田”的退水循環利用模式。
“溝渠相連、水系相通,可有效實現水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繆軍告訴記者,如東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試點項目工程涉及河口鎮雙港村,新店鎮月池村、新聯村,大豫鎮一門閘村,苴鎮街道蔡橋村、劉埠村等4個鎮6個村,控制面積11000畝,投資約1580萬元,計劃新建15座涵閘,新建河道護岸8.5公里,生態溝13.1公里,草籽87671平方米,綠化苗木6166株。通過新建涵閘并輔以河道、生產溝的生態凈化措施,農田退水不直接進入主要河道,氮磷含量較高的農田退水通過靜置、水生植物凈化等方法進行削減,可有效減輕對水體造成的影響;同時,將農田退水直接儲存,通過泵站提水,以備不時之需,可實現凈水回用。目前,這項工程總進度達70%,計劃6月底前全部投入使用。
統籌高效、生態利用,高標準農田讓農業生產更有底氣、讓農村發展更具潛力。據了解,到“十四五”末,如東將實現高標準農田整縣全覆蓋,并同步實施“升級”工程,重點對早期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進行再改造,全面導入“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理念,推動農田基礎設施升級、耕地質量提升、生物涵養修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有機融合。(作者:徐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