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徐州市銅山區緊抓糧食生產,努力在科技種田、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和綠色生態農業建設上下功夫,糧食生產實現連續多年豐產增收,更顯“黃金”成色,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讓種糧成了農民的“金飯碗”。
【資料圖】
懂科技“慧”種田
礦老板聯手專家育“麥王”
在銅山區利國鎮譚家村崇振家庭農場,5臺聯合收割機正行進在金色的田間?!敖衲贽r場的1700畝小麥平均畝產在1240斤左右,在春旱嚴重的情況下,這個收成能接受?!背缯窦彝マr場主狄崇振說。
狄崇振原先開石灰石礦燒石灰,是村里的能人,當他看到當地許多農民因為高亢山區種糧效益低而撂荒時,感覺心疼,于是租地種糧。
“既然種就要種出‘不一樣’來?!钡页缯衽艿叫熘菔修r委和徐州農科院尋求合作“聯姻”,堅決走科技興糧之路。
在小麥專家董全才等的悉心指導下,農場引進優良小麥品種,實行精確播種、配方施肥、滴灌技術……培育出了畝產超1400斤的全省“麥王”,綜合效益比一般散戶種植畝均增收30%以上。
在狄崇振帶動下,利國鎮及周邊地區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了,規模化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當地小麥畝產也從以前的七八百斤增加到目前的1200斤以上。
近年來,銅山區大力推進科技興農,良種使用率達95%以上,使用精量播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廣泛使用智能植保機械,使糧食單產和品質持續提高。
種植大戶育秧苗
帶動農民“旱改水”
1500多畝小麥已經開始收割了,單集鎮邢樓村種糧大戶潘貴一點也不著急?!拔覀冝r場有8臺聯合收割機、7臺拖拉機、6部插秧機,還有4臺植保無人機以及2000平方米的烘干、晾曬、儲存全程機械化農事服務中心,收種根本不在話下,急啥!”潘貴說。
潘貴規?;N糧已有5年,水稻育秧更是他的“拿手戲”。4臺植保無人機除了解決自家的藥肥噴灑,還服務周邊2萬多畝土地,一年收入20多萬元。
潘貴承包的土地地勢低洼,種植玉米容易受澇。他花力氣平整土地進行“旱改水”,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品質。在他帶動下,周邊的農民也跟著旱田改水田種植水稻。潘貴抓住契機進行水稻塑盤育秧,服務水稻種植戶。有了集中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水稻種植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提高了,目前周邊水稻種植已發展2000多畝。
“這幾年,政府給咱的農機補貼、合作社補貼、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等資金有200多萬元,咱種糧更有底氣信心了,帶領農民種糧增收不是咱最應該做的嗎?!迸速F說。
近年來,銅山區大力提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為農業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全區建起高標準農田120多萬畝,占農田面積的84%以上,農業規模經營占比達63%,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4%,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保姆式”服務,農民種田更省心。
田頭有了處理廠
秸稈離田變成寶
5月31日上午,單集鎮詹湖村興春家庭農場的麥田里異常熱鬧,大型聯合收割機開路,將金燦燦的小麥“收入囊中”,緊隨其后的摟草機將小麥秸稈進行分壟集中,接著打捆機將秸稈打捆成幾百斤重的圓柱形草捆,這時一臺抓草機過來,將草捆裝入機動三輪車,運到200米外的潤磊生物能源科技公司進行一系列處理加工,最后變成天然氣或肥料。以前廢棄的秸稈經過這一條龍處理,華麗變身為有用的“寶貝”。
“以前秸稈都是打碎還田,現在被免費打捆運走,地里的秸稈少了,既有助于提高下季水稻的秧苗成活率又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每畝還節省秸稈粉碎費用40元?!迸d春家庭農場主劉長春高興地說。
單集鎮是典型的農業鄉鎮、養殖鄉鎮,全鎮種植10萬多畝小麥,今年秸稈離田面積將達到1.8萬畝。“秸稈離田一方面保證過境的房亭河不受農業面源污染,另一方面為秸稈的綜合利用提供了原料?!眴渭傓r業農村辦公室主任董現啟介紹說,境內投資1.3億元的潤磊生物能源公司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年可處理秸稈、畜禽糞污、廚余垃圾30萬噸,生產沼氣600萬方;同時,依托龍頭養殖企業建設高標準沼氣發酵池進行處理,實現糞污抽取、秸稈資源化利用市場化,加快形成沼氣、沼液、沼肥為紐帶的循環農業體系。
近年來,銅山區實施“生態+農業現代化”改革,獲批國家綠色循環種養試點縣,建成潤磊畜禽糞污處置中心和7個區域沼氣中心,規?;笄蒺B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建設生態高標準示范區,全區8個國省考斷面實現全覆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0.25%、全市第一。
徐報記者 胡明慧 通訊員 尚慶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