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因一個美麗的約定——對口幫扶,將相距1300多公里的江蘇省常州市鐘樓、陜西省安康市鎮坪兩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不同的山水、相融的情感、共同的使命,成就了跨越千里的蘇陜情緣。
7年來,鐘樓區、鎮坪縣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深化交流合作,拓寬協作領域,把“鎮坪所需”與“鐘樓所能”有機結合,幫助鎮坪實現在全市率先脫貧摘帽,43個貧困村15648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絕對貧困實現“清零”。1502平方公里的巴山腹地書寫了跨越千里、合力攻堅振興的新故事。
【資料圖】
攜手謀發展
2016年10月,中央明確江蘇省幫扶陜西省,千里之外的常州市鐘樓區與鎮坪縣“結了親”,建起了對口幫扶關系。
兩地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制定印發《鐘樓區·鎮坪縣蘇陜協作和經濟合作工作方案》,建立由鐘樓區和鎮坪縣雙方黨政主要領導牽頭、企事業機關單位、民間組織和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的穩定的雙向交流機制。開展“一對一”對接、互訪考察、召開黨政聯席會議、簽訂相關工作規劃和框架協議,攜手做好產業協作、勞務協作、人才交流、資金援助、社會幫扶、消費協作等,積極協調推動兩縣區間對接,促進扶貧協作深度融合。
7年來,兩區縣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互訪交流19次、部門和鎮村交流60余次、召開蘇陜協作聯席會議8次、專題研究部署扶貧協作工作會議20余次。在頻繁互訪中,雙方共商脫貧攻堅、齊謀鄉村振興、攜手全面小康,明確了兩地協作的方向和重點,形成了廣泛共識和強大合力。也正是在“你來我往”中,兩地將各自在資本、技術、市場和資源、生態、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緊密結合,有力推動了鎮坪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7年來,雙方合力制定出臺7個鼓勵、引導江蘇企業來鎮坪投資興業的政策文件,累計引進16家江蘇、浙江等省市企業來鎮投資1.5億元,帶動脫貧人口190余人就業增收。充分發揮財政援助資金使用效益,爭取省級對口幫扶資金4900余萬元,支持項目83個,鐘樓區財政對口援助資金795萬元,社會幫扶資金768萬元,帶動4200余人增收。兩縣區群團組織攜手,共同推進愛心助學捐贈、殘疾人就業平臺建設等社會公益項目,鐘樓社會各界幫扶資金550余萬元,帶貧益貧800余人。
7年鎮坪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5.6億元,圍繞“兩業”抓增收,5000余戶貧困戶通過產業致富、1.5萬勞動力實現穩崗就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8088元增長到2021年底的12569元,增長55.4%。圍繞安居抓遷改,通過易地搬遷、危房改造,實現了人人有安全住房的目標。圍繞“576”抓幫扶,“八個一批”全面落實,農村的路、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全部達標,各項惠民利民政策全部落實。
幫扶結碩果
“今天我們與常州市未來生活館簽訂了總價值20萬元的粉條、面條、臘肉等農副產品,這批產品原材料將全部采購自鎮坪農戶。”購寶文旅電商運營有限公司負責人蔡鑫介紹。近日,一份價值20萬元的農副產品采購協議落地鎮坪。此次采購的鎮坪“山貨大禮包”是由常州市鐘樓區對口幫扶鎮坪縣聯絡組對接,雙方約定在中秋節前夕將禮包定點發往常州市未來生活館。
鐘樓市場大,鎮坪資源多。近年來,鎮坪縣與鐘樓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采購協議,累計銷售農副產品800余萬元,打通了鎮坪農副產品進工會、進食堂、進學校的直供通道。在鎮坪“鄉村守望·我在鎮坪有塊田”公益活動中,鎮坪各村合作社與鐘樓區各機關事業單位分別簽訂認購協議,累計認領“愛心土地”600余塊,簽訂40萬元蔬菜訂單。
鎮坪依托豐富的富硒資源,充分挖掘“長壽文化之鄉”品牌價值,探索了“政府+企業+項目+產品”的“一品帶多業”可持續消費幫扶模式。鐘樓區支持的來創小微企業孵化園按照“園區做加工、各鎮建基地、區域拓市場、研發在院所”的發展思路,引進7家企業入駐,利用鎮坪田間地頭種植的香菇、天星米、金絲皇菊等綠色農副產品,研發生產了“香菇醬”“天星米面包”“金絲皇菊飲品”“高山富硒茶花護膚水”“雞蛋皮”“蜂蜜酒”等綠色生態產品,幫助鎮坪把資源變成產品,促進了鎮坪農副產品的穩定銷售,帶動農戶可持續增收。
同時,以鎮坪電商服務中心為龍頭,全縣40個鎮、村電商服務站點為抓手,搭建農副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在鐘樓區建設鎮坪縣消費扶貧專館,通過電商累計銷售鎮坪洋芋、臘肉等農副產品425萬元,帶動貧困戶190戶,戶均增收2500元,切實解決了農副產品銷路窄、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
一頭連著產地,一頭連著市場。鐘樓、鎮坪依托縣域資源優勢,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借助蘇陜協作平臺開展消費幫扶,將鎮坪的綠水青山變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有力助推了鎮坪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優勢互補共贏
“包吃包住待遇好,一月還能掙5000塊!”聊起赴鐘樓區務工情況,鐘寶鎮東風村王大哥樂呵呵地說。
西部有優勢,東部有需求。互通有無、互補合作,就能共同發展。兩地堅持揚長補短、協作共贏,推動優勢銜接,攜手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勞務協作方面,兩地分別下發《關于做好鎮坪縣扶貧協作地區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增收的通知》,對穩定就業貧困勞動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的企業,進行獎補。深化勞務協作就是一個生動縮影。鎮坪大量貧困勞動力赴江蘇務工,既實現就業增收,也解決了江蘇企業用工難題。
7年來,雙方舉辦蘇陜協作專場招聘5次,發布用工崗位1000余個;開展殘疾人微信平臺創業就業等各類專項培訓10余次、培訓村級創業致富帶頭人60余名,電商扶貧技能培訓428人次、新創辦企業20家、帶動脫貧人口289人增收。
鎮坪脫貧人口累計赴江蘇及其他地區就業1000余人。兩地互訪對接54批566人次,共簽訂70余項合作協議,均得到有效落實。
鐘樓人才駐鎮坪“造血”,鎮坪干部赴鐘樓“取經”。2016年以來,兩地累計選派11名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掛職學習,選派11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赴兩縣區衛健、教育等部門學習交流,舉辦黨政干部培訓班4期70余人次、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班8期130余人次。
大山深處的鎮坪也迎來了鐘樓企業家、技術員、醫療專家……以東部之優補西部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后發效應,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不僅成為縮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鎮坪自身的內生動力,奮起直追。
2021年,鐘樓區對口幫扶鎮坪縣聯絡組被江蘇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脫貧攻堅暨對口幫扶支援合作工作表現突出的集體”,鎮坪縣也獲陜西省蘇陜協作考核“好”等次……千里連心同攻堅,和衷共濟奔小康。這份深情厚誼,這份守望相助,鎮坪的青山綠水和兩地人民同見證。
撰稿:譚高禮 何丹 江楓 童華崗
供圖:鐘樓區委宣傳部 鎮坪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