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上“熱火朝天”、一片繁忙景象。滾滾江水朝岸拍,江面上船來船往,一艘艘貨輪接連停靠,一座座岸橋即時裝卸,卡車穿梭在集裝箱和吊臂之間,司機們坐在岸橋駕駛室里小心謹慎地操作著搖桿,并透過腳下玻璃緊盯著吊爪鎖定、起吊、平移、下放……作為長江沿岸規模最大的單體集裝箱碼頭之一,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常年來不曾停歇,彰顯出強有力的經濟脈動,而它只是們看市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
7月14日,“走讀極美南京·我們這十年”網絡宣傳活動之對外開放篇走進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和棲霞區,由網絡人士,專家學者,南京市網絡文化協會房地產新媒體專委會、文旅類新媒體專委會代表及網友代表等,組成觀察團,深入感受南京市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發展成就。
當天上午,一行人來到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實地了解港區當前的成產經營狀況。記者從高處俯瞰碼頭,一輛輛滿載貨物的集裝箱仿佛積木玩具般,被龍門吊精準抓起、再穩穩擺放在碼頭內部的集裝箱卡車上,精密有序的操作系統讓整個過程看起來十分輕松。
“我們靠人力和設備提升效率,也靠科技增強競爭力。”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安全總監趙雪松介紹,當前港口的車輛出閘時間只需要5秒,船舶智能配載,單船從1小時壓縮到10分鐘,科學的搭配和堆放讓集裝箱的翻倒率(翻箱:掏出重裝,倒箱:挪箱取箱)下降了30%。
港口的提速強化了南京區域多式聯運的物流鏈。水陸聯運、江海中轉,南京港正在實現由“江港”到“海港”的轉變,助力南京“樞紐城市國際門戶”“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據介紹,南京港龍潭集裝箱有限公司的年集裝箱吞吐量已突破300萬標箱;7月13日,“南京-太倉-海防-胡志明”東南亞集裝箱外貿航線也正式開通,助力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設備也會直接影響港口的生產作業,所以我們會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對設備進行定期保養、維護、修理等,如此一來,這兩年我們大型裝卸設備增加了十幾臺,但現場故障數降低了約6%。”趙雪松說。
一邊是大江大河,一邊是綠水青山。與港口碼頭一樣,十年來飛速發展的還有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在距離龍潭港約14公里的樺墅村,記者看到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模樣。這里山水環繞,白墻黛瓦,行走在鄉村小路上,目光所及之處皆是綠色,風光旖旎的村莊讓人在夏日感受到一絲清涼。該村憑借獨有的“城中鄉、鄉邊城”格局,既保留了濃厚的鄉村底蘊及歷史文化,留住了美麗鄉愁,又兼顧城市化的交匯相融,獨具魅力。
為提高村民文化素養,打造良好學習氛圍,該村創建了“樺墅學堂”,將村內閑置的老廠房改造成農家書屋,實現了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實踐相結合。據悉,樺墅學堂還獲評“全國示范農家書屋”,樺墅鳳凰農家書屋獲評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成為村內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當天下午,即使炎熱難耐,還是有不少市民游客前來釣魚、釣蝦,體驗露營和采摘項目。“從2012年起,我們開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該村黨委副書記孫超群介紹,因村莊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坐擁山水資源,于是便以基層黨建工作為抓手,從環境治理、基礎建設,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開發特色物產等,建設三產疊加的美麗鄉村。十年來,該村已從“藏在深山人不知”變為市民郊游的熱門地。
同樣,迎來蝶變新生的還有江南水泥廠。當天活動的最后一站便是這個具有85年歷史的工業遺存。1937年,水泥廠剛建成時,屬當時國內規模最大,設備和工藝最先進的水泥廠。在黨的引領下,其填補了我國無高標號水泥的空白,創造了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工業輝煌。抗日戰爭期間,在守護和平正義的國際友人德國人卡爾·京特和丹麥工程師貝恩哈爾·辛德貝格協助下,水泥廠更是庇護、救助了近2萬難民。
作為民族工業發展中的一幀縮影,如今的水泥廠已經修繕一新。幽靜的林蔭道、標志性的小黃樓,草木規整,窗明幾凈,置身其中,恍若隔世。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首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之一,江南水泥廠承載著堅韌的紅色基因,多年來,它也從工業產業往文化旅游方向轉型與發展,通過文化軟實力挖掘與現代商業運作的機制,建設成為飽含歷史文化遺跡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據介紹,伴隨著南京都市圈、寧鎮揚一體化等重大戰略機遇,棲霞片區將以更大力度打造開放高地,加快區域融合、三區融合、城鄉融合步伐,實現跨過繞越向東發展的歷史飛躍,并充分利用好南京經開區、綜合保稅區、龍潭港等開放平臺,力爭在港產城融合發展上作示范。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朱旖旎
實習生 朱奕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