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東臺條子泥景區觀鳥,到黃海森林公園“森”呼吸,與麋鹿、丹頂鶴、勺嘴鷸濕地“吉祥三寶”零距離接觸……近日,國際濕地公約官網發布第二屆國際濕地城市名單,全球25個城市獲此殊榮,中國共有7個城市上榜,鹽城名列其中。國際濕地城市代表著一個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的最高成就,繼世界自然遺產之后,鹽城再添耀眼的世界級名片。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鹽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慎始如終把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城市的鮮明標識,持續放大世遺效應,統籌抓好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著力推進綠色轉型,打造“兩山”理念實踐典范,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條子泥
呵護好“皇冠明珠”
打造“兩山”理念鹽城實踐
豐富的濕地資源是鹽城最寶貴的“家底”。鹽城擁有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77萬公頃海岸型濕地,濕地占全市國土面積的45.2%。作為全國唯一擁有2處國際重要濕地、1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級市,鹽城濕地保護地數量與等級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屬前列。
鹽城沿海灘涂濕地每年都吸引丹頂鶴前來越冬
鹽城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重要補給站,每年有數百萬只鳥選擇在這里停歇、繁殖或越冬,其中32種鳥類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皮書,是丹頂鶴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全球麋鹿最大的基因庫。
世界自然遺產是全球生態保護領域的“皇冠明珠”。稟賦天成,更須珍惜。進入后申遺時代,鹽城以更大力度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促進全球濱海城市加強溝通交流,探尋濱海濕地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全市受保護濕地面積達41.6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4%,自然濕地保護率62%。
中華麋鹿園
為讓濕地保護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鹽城頒布實施了《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并建立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持續推進檢察公益訴訟與生態損害修復銜接配合,探索黃海濕地生態銀行試點工作,在全社會營造保護濕地、愛護環境的濃厚氛圍。
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和恢復,孕育了生物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目前,鹽城濕地有5個植被型組,11個植被型,73個群系以及19目52科418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7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81種,約占全國鳥類的三分之一,濕地水鳥種類占全國水鳥種類的60%,成為實至名歸的生物樂園。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是目前世界上生態保護修復的前沿理念。近年來,鹽城積極開展退漁還濕、建設小微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鹽城黃海濕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灘涂濕地
加強遺產生態價值探索,解鎖濕地發展密碼。鹽城堅持通過科學手段適度開發利用濕地資源,將濕地生態服務功能與休閑旅游、文化推廣、農業等相結合,全方位維持濕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濕地資源逐步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實景。2021年,鹽城世遺產品游客接待量占比超40%,同比增加32%,“全景世遺”逐步顯現。
競逐“雙碳”新賽道
國際綠色能源之城呼之欲出
延綿的黃海灘涂,浩瀚的藍色海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風光”資源。位于鹽城市大豐近海域,鹽城國能H5海上風電場,海風過處,葉片轉動,源源不竭的電流通過海底電纜匯流至升壓站,接入電網后點亮萬家燈火。該項目創造了全球首個創新采用儲能應急電源等多個海上風電場施工紀錄。
大豐H5海上風電場集控中心
作為中國海上風電的排頭兵、主陣地,鹽城迎風起航,御風而行,引進金風科技、遠景能源、上海電氣為代表的整機制造企業,中車電機、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上玻院、京冶軸承、長安望江等配套裝備制造企業,以及泰勝風能、海工能源、長風海工等海工制造企業,基本覆蓋產業鏈裝備制造的主要環節,成為國內產業規模大、配套能力強、集聚效應佳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風光漁”一體化電站
推動能源結構向深度脫碳轉型,是關乎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在全球能源市場面臨深刻變革的大勢下,鹽城在爭當“雙碳”目標踐行者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前行。“十三五”期間鹽城規劃海上風電容量817萬千瓦,占江蘇省的56%;“十四五”期間鹽城海上風電規劃容量902萬千瓦,占江蘇省的70%。未來規劃有2400萬千瓦的深遠海風電資源。鹽城是江蘇打造“海上三峽”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力軍。
天合光能
天合光能作為鹽城晶硅光伏產業龍頭企業,累計投資18GW電池和18GW組件的領先生產基地,其中2021年鹽城大豐基地年產10GW光伏組件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滿產運營。5月份,天合(大豐)儲能系列項目正式開工,助力鹽城打造零碳產業園區。
晶硅光伏產業鏈是鹽城重點打造的地標性產業鏈。天合光能、阿特斯、協鑫、潤陽、悅陽、正泰、淮寧等一大批龍頭光伏裝備制造企業紛紛在鹽落戶。今年1至5月份,鹽城光伏裝備企業實現開票銷售369.76億元,同比增長195.97%,占新能源產業73.95%。
在邁向碳中和時代的偉大征程中,鹽城實施“風電與光電立體布局、開發與制造聯動發展”戰略,將自身產業納入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在世界新能源產業的版圖中嵌入“鹽城坐標”,大力招引新能源風電光伏領域龍頭領軍企業,拉長新興產業鏈條,把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射陽遠景能源風機主機總裝
砥礪奮進兩個“2000”藍海,鹽城對標的不只是丹麥港口城市埃斯比約——世界上最著名的海上風電母港,而是瞄準“國際綠色能源之城”,把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作為戰略取向,為全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探索路徑。
鹽城港射陽港區
從“治標”邁向“治本”
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鹽城智慧
鹽城,“一個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胞}城藍” 已經成為鹽城的金字招牌。2021年、2022年,江蘇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連續兩年給鹽城市委市政府發來賀信,鹽城大氣環境質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陣,為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做出突出貢獻,“鹽城藍”品牌被持續擦亮。
環境問題既是發展問題,也是民生問題。鹽城堅定不移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環境治理不斷從“治標”邁向“治本”,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串場河
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持續推進“治臭氧、降揚塵、保優良、爭優秀”行動,精準實施突出問題排查、企業集群整治、清潔原料替代、氮氧化物協同減排等“治氣”十大工程,累計完成VOCs治理等980多項重點減排工程項目,搬遷改造提標垃圾焚燒發電廠,一系列大氣綜合治理的“組合拳”,實現環境空氣質量“高顏值”。
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建立“河長”“斷面長”“警長”三長并行的河湖管護責任機制,在通榆河、蟒蛇河、射陽河等主要供水河道開展水環境區域雙向補償。組織全區域、全流域、全要素的溯源排查,形成“一斷面、一方案、一張圖”,逐項推進落實。積極落實灣(灘)長制要求,在全省率先開展入海排污口監測、溯源和整治,有針對性開展近岸海域水質攻堅,多措并舉推動水質穩定達標。
堅決打好凈土保衛戰。強化對“兩公一住”高風險在產企業以及轉用地塊及遺留地塊風險管控,從嚴推進疑似污染地塊調查評估及修復工作,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雙100%”。高效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各項治理工作,加快構建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
鹽城以市域為單位成功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全市PM2.5累積濃度2021年為28微克/立方米,全省最優;去年空氣質量連續10個月進入全國前20名,全省唯一。51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達94.1%,其中入海河流水質優Ⅲ比例達90.5%,為沿海三市最優。
聚龍湖
以碳中和、碳達峰為引領,鹽城完善齊抓共管“大環保”格局,促進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走出生態文明建設“鹽城路徑”,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鹽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