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國美術館館長、國際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雕塑《鑒真像》在日本東京上野公園不忍池湖畔落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中國駐日本大使孔鉉佑、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本外務大臣政務官三宅伸吾等中日嘉賓共同為《鑒真像》揭幕,上野公園首次迎來中國藝術家的雕塑作品。
圖片說明:吳為山雕塑作品《鑒真像》(作者供圖)
寫意手法塑人物精神,鑒真銅像唐風浩蕩
(相關資料圖)
《鑒真像》呈現出吳為山鮮明的寫意風格,厚重飄逸、氣象宏大,富有唐風詩韻。作品歷時半年完成,加底座全高2.48米,為黃銅手工鍛造。藝術家選取了鑒真大師當年渡海時挺立于船頭,懷著堅定的信念,乘風破浪的形象。鑒真清瘦而慈祥,飽經風霜的面容上刻寫著百折不撓的神情。塑像整體呈三角形穩定結構,造型沉穩莊重,如同一座豐碑,表現出鑒真從容自若的弘法形象。藝術家尤其重視人物的精神表達,獨特的寫意雕塑手法生動地再現了鑒真大師的博大胸襟和大德風范。他身著寬大僧袍,左臂自然下垂;右手微微抬起,寬大的袖子里面鼓足了海風,似唐風浩蕩,洋溢著中國文化之風,體現著鑒真的風骨與風采。
踏破瀛海千層浪,萬里蓮花飄馨香。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1200多年前,中國盛唐時期鑒真大師應日本僧人邀請,歷經磨難,雙目失明,六次東渡終獲成功,完成弘揚佛法、傳播文化之心愿,為增進友誼、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史料記載,唐天寶十二年(753),經過兩個月的海上顛簸,第六次東渡的鑒真大師終于到達日本,受到日本舉國歡迎。當時,鑒真已經是一位65歲雙目失明的老人,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唐招提寺,還把盛唐先進的禮制、文化、科技帶到了日本,為日本醫學、建筑、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影響深遠。從唐代至今,鑒真一直深受日本人民的愛戴,凸顯了中國文化的厚德、開放與包容。
圖片說明:國際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雕塑原型出自揚州,鑒真像與江蘇有不解之緣
“《鑒真像》的緣起要追溯到4年前,時任日本駐華大使的橫井裕到中國美術館參觀時,邀請我為日本創作一尊鑒真的雕塑。”吳為山在接受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采訪時說,“不忍池是鑒真雕像三個備選落成地之一,我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講到鑒真東渡一定離不開水。當年他經歷狂風巨浪、九死一生東渡日本,如今他的雕像立在風平浪靜的湖邊,穩如泰山,令人高山仰止。”
東京這尊鑒真像與江蘇有著不解之緣,它的原型正是揚州博物館前的鑒真像,是吳為山于2005年為揚州所作。鑒真出家在揚州大明寺,是揚州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而他第六次東渡的出發地是張家港黃泗浦,經過多年考古發掘,黃泗浦遺址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吳為山在視頻致辭中表示,《鑒真像》在東京落成,讓四海賓朋能夠駐足緬懷先德風采,感受鑒真大師海納百川的胸襟,共同努力為人類的和平、文明、進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吳為山為中日文化交流不斷續寫佳話。2021年11月14日,吳為山創作的中國明代高僧隱元禪師像落成于日本長崎東明山興福古寺,雕塑基座由日本藝術家師村妙石題字“隱元禪師像”,通過這一合作形式,將中日兩國和平協作的美好祝愿凝結在作品之中。從唐代的鑒真到明代的隱元,從去年的《隱元像》到今年的《鑒真像》,既彰顯了中華文脈之賡續,也為中日文化交流揭開了新的篇章。
圖片說明:張家港黃泗浦遺址出土的唐代蓮花紋建筑構件(南京博物院供圖)
見證中日人民友誼,鑒真東渡考古研究仍在深化
鑒真像矗立的上野公園是日本的第一座公園,公園內坐落著眾多博物館、美術館,有“文化森林”之譽。不忍池是園內最大的湖泊,每年春季這里是東京最佳的賞櫻地點。鑒真像矗立在這里,守護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穿越山海,歷久彌新。
在活動現場,中日嘉賓們表示,鑒真大師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驅,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是中日悠久友好交流史的象征,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鑒真像》得以永久矗立于上野公園,意義非凡,希望今后進一步促進兩國的文化和經濟交流,增進互相理解,祝愿中日關系不斷發展。
鑒真第六次東渡出發地是張家港黃泗浦,從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江蘇考古部門對黃泗浦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周潤墾表示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播文化,體現了中國對東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直到今天鑒真東渡的意義都深刻影響著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持續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黃泗浦遺址考古是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如今,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正對考古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工作。“鑒真六次東渡歷時12年,黃泗浦遺址的考古差不多也用了12年的時間。”周潤墾表示,對黃泗浦考古的深度研究,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遺址公園的建設和中日兩國學術及文化交流,將有深遠意義。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歡 胡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