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時節,時令可口的蔬果是解暑降溫的必備。但鮮甜美味的背后離不開科研工作者們的選育栽培。這段時間的“桑拿天”正是選育新品種的黃金期。今天的《高溫大“烤”驗》就跟隨 《江蘇新時空》主播慧鑫一起感受農業工作者的“汗滴禾下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主持人張慧鑫說:“每年的6到8月都是桃子的成熟季,對于科研工作人員來說,也是育種工作的關鍵期。今天我們將跟隨江蘇省農科院桃子研究專家許老師,一起來學習如何從眾多桃子中挑選出優良桃新品系。”
趕到地里時,許老師已經工作兩個小時了,她的臉被曬得通紅,滿頭汗珠,穿梭在桃樹之間。
江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桃子創新團隊研究員許建蘭說:“我們農科院總共保存各類桃子資源一千多份,在我的右手邊的話就是嫁接的一些優系。今天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個優系進行一個復選,再次進行一個外觀、品質鑒定。”
正當張慧鑫為能吃到桃子開心時,許老師拿出了一份《桃果實經濟性狀鑒定表》,內容密密麻麻十多項,這簡直是要把一只桃子從里到外、掰開揉碎,分析個透。
許建蘭:“先看一下果實的圓整度,還是可以的,然后聞,聞有沒有桃香味。”
許老師在這棵樹上又挑選了10個左右大小一致的同品種桃子,摘下來放進塑料袋里,做好標記。據了解,只有口感好的桃子,才會被摘回去做進一步實驗研究。壞的,則會在田間被直接淘汰。
桃林里雖說有樹蔭,但卻非常蒸人。許老師笑著說,她們“桃人”早習慣了。越是高溫,大伙兒越忙:農時不等人,樹上的桃子情況一天一變,得要在它狀態最好的時候摘下來,拿去實驗室監測,確保研究數據的精準。江蘇省農科院共有四個桃子育種基地,在這樣的季節里,許老師每周都要挨個跑一遍。
許建蘭說:“高溫作業其實只是我們田間工作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希望每年能出兩到三個品種,這樣的話我就很高興,很有成就感。”
告別了桃園,張慧鑫又來到了玉米地。眼下也是玉米成熟的季節,這片玉米地里有很多新的品種。
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團隊負責人陳艷萍說:“這個品種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黑甜糯玉米品種,品種名稱就叫做蘇科糯1505,它里面含有大量花青素。”
烈日下,無遮無擋的玉米地,張慧鑫穿梭在一人高的玉米之間,有的玉米掰下來都覺得燙手。
陳老師說,玉米要趕緊收獲并拿去做育種分析。為了保證玉米品質和研究進度,每年六月上旬研究人員就要下地套袋授粉;7月中旬開始,十天內要完成收獲、脫粒烤種、登記等步驟,進入下一季種植。
張慧鑫:“看看我的衣服全透了,滿頭大汗,但是我從這個過程中真的感受到,一個作物從育種到進入田間地頭去栽種,到最后走進市場,走進人們的餐桌,這個過程是多么的復雜而且艱辛。你看我們是一次過來拍攝,體感溫度達到40℃,地面達到50℃,但是這是農業工作者他們日常的工作,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向他們致敬。”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楊雯、張慧鑫、孫浩瀚、張心宇、鄭凌、馮水清、章斌煒、劉聰琳、亓晨報道)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