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今年上半年,南京農業生產抓緊農時,發揮科技優勢,確保重要農產品供應,滿足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需求,形成南京農業農村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今年夏收時,南京迎來小麥的豐產豐收。溧水區和鳳鎮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麥田里,四臺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現場一片繁忙景象。農戶們普遍反映,今年不僅天氣給力,而且農業機械的普及應用讓他們實現了生產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升,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產出利潤。
南京溧水區和鳳鎮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小建告訴記者,今年種植小麥的農戶都非常的開心,畝產量最高的產塊在1000斤左右,均產大概在750—800斤之間,畝產效益應該在1200~1300元之間,每畝能比往年多掙300—400元。
不僅是小麥,剛剛完成播種的水稻也同樣值得令人期待,根據規劃,南京每年將新建高標準農田3萬畝,到“十四五”末高標準農田占比將超過70%,為糧食生產旱澇保收打下堅實基礎。 補強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短板,產業鏈條也不斷延伸,并且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農業區域公共品牌,進一步豐厚了農業的收益。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南京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夏糧實現增產豐收,種植面積65.4萬畝,單產330.9公斤/畝,總產量超過21.6萬噸,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的“三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9.15億元,同比增長3.2%。
夯實農業基本盤,保障的是米袋子,而菜籃子的豐盛則依賴于科技水平的提升。南京溧水區白馬鎮的深能集團有一座1100平方米的智能植物工廠,工廠精準模擬最適合蔬菜生長的自然環境,通過垂直農業的生產方式解決了植物的病蟲害難題,同時讓蔬菜生產覆蓋全年,效益更加凸顯。
今年上半年,南京蔬菜總產量127.51萬噸,同比增長0.3%;畝產2252.35公斤,同比增長0.3%,這背后,是近年來南京市瞄準綠色蔬菜產業定位,大力提升蔬菜產業整體設施水平,大大提高了產業抗風險能力和生產能力,改變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處長王新銘表示,取得這些成績,得益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開展噸糧田建設,加快提升減肥減藥、增產增效等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應用水平,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