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縣城看發展】
(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 任爽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層
長白山脈連綿不絕,郁郁蔥蔥的密林中,一條公路蜿蜒盤旋。路旁就是吉林省撫松縣萬良鎮大方村大片的人參地,遮陽棚膜下,人參長勢正好,紅豆般的人參花點綴枝頭。
站在自家地里,參農李有義的笑容如人參花開般溫暖:“再過1個月,這批人參就可以起貨了,行情好的話,一畝地能賣出7萬塊錢。”
對豐收的希冀源于撫松縣農田參種植技術的推廣。大方村黨支部書記王增柱說:“大方村屬高寒地區,種糧食作物總是歉收,可這里的自然條件卻非常適合人參生長。但農田種參沒有先例,鄉親們敢想不敢干。直到這項技術在大方村試驗成功,實實在在的效益證明了這條路子行得通。”
擔任大方村會計的李有義算起賬:“隨著農田種參技術逐漸成熟,利潤能達100%。農田種參成了鄉親們的首選,全村超過7成的農戶搞人參種植,平均每戶參農每年都能掙個十萬八萬塊錢。”
距離大方村不遠就是亞洲最大的人參交易集散地——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7月30日是個星期六,市場幾間辦公室里都是人們忙碌的身影。
“我們正在核對市場攤位申請人員信息。”市場負責人張國紅說,“9月水參上市時也是市場全年的交易旺季,市場24小時營業,平均每天進出將近2.5萬人次,旺季兩個月總交易量達7360萬斤。今年公布的39個攤位吸引了3192人報名,將采取搖號的形式抽取。”
“大方人”有了大方的底氣,萬良成了真正的“萬糧”,撫松“中國人參之鄉”的美譽也更加名副其實。2019年,撫松人參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估值達206.32億元。2021年年末,撫松人參產量為3650.3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190.93億元,4.5萬人直接從事人參相關產業,占全縣農村人口的44%。目前,撫松縣已開發出食品、飲品、保健品、化妝品、藥品5大類600余種人參產品。
“從伐林種參到農田種參是傳統種植方式的轉變,更是綠色發展的變革。”撫松縣人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李昊說,“近年來,撫松努力從良種、標準化種植技術等種植源頭上解決好人參產量、參農收益、生態環保等問題,讓人參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位于長白山腳下、松花江源頭的撫松縣不僅是“中國人參之鄉”,更有“森林城市”“冰雪運動天堂”“中國藍莓之鄉”等響亮名片。這里擁有10萬公頃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87.6%。依托寶貴的資源,撫松縣堅持生態強縣發展理念,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轉化為提升群眾幸福感的生動實踐。
2013年,為了發展生態旅游,撫松縣前進村和楓林村整體搬遷,楓林村村民喬昌磊和鄉親們一起搬到了旁邊的松江河鎮。
“我們住上了樓房,老人生活更舒坦了,孩子上學也更方便了。原來住的地方建起了度假村,我還在那兒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喬昌磊感嘆,“我從來沒想過縣里發展生態旅游,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這么大的變化!”
喬昌磊的新工作單位——長白山魯能勝地國際度假村,是撫松縣引進的百億級投資項目。“項目在建設中就以保護生態為前提,在征遷村落原有形態上改造,竭力保護植被;取暖全部使用電能,做到零碳排放;建設凈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實現水資源的綠色循環。”度假村市場推廣部活動執行人孫新杉說,“度假村的生態效應正在轉化成產業效益,2021年僅冬季滑雪運動一項就吸引來3萬名游客,旅游、康養、拓展及各類研學營地活動同樣穩步發展。”
綠水青山駐,幸福隨之來。如今,撫松綠色生態產業總產值占全縣GDP的73%,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常年超過90%,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未來,在生態保護中收獲“綠色紅利”的撫松將沿著“生態強縣、產業興縣、特色富縣”的路線,朝著“奮力打造高質量‘兩山’實踐創新的撫松樣板”的目標奮進。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05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