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悅悅
(資料圖)
在江蘇徐州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新能源產業發展闊步前行。以電力、煤炭等為代表的資源稟賦,是徐州市發展新能源的先天優勢,助推著徐州市新能源產業不斷發力。
“能源之光”助推經濟發展
近年來,徐州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堅守實體經濟,著力構建現代特色產業體系。徐州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徐州市要做精新能源產業集群,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而僅今年上半年,徐州市產業規模已達278億元,大大超過了年度目標。快速增長的產業規模讓徐州競爭優勢日益凸顯,為城市帶來豐厚收益。
“新能源產業是實現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對于徐州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具有重大意義。”中國礦業大學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偉說,在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國家“雙碳”戰略深入實施等疊加機遇之下,徐州新能源產業立于“時代風口”,市場潛力巨大。
截至今年6月底,徐州市新型能源和“雙碳”產業產值約511億元、同比增長54.5%。其中,新能源產業產值278億元、同比增長76%,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4.2%。而僅從占據了徐州市新能源產業“半壁江山”的光伏產業來看,上半年,全市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光伏產業鏈企業共有45家,完成產值172.85億元、同比增長138.6%,對全市規上工業的產值增長貢獻率高達140.6%。數據之下足見新能源產業為經濟發展注入的動能強勁。
作為一種可貿易的資源,新能源為城市帶來的不僅有直接顯現的經濟效益,還有著更多長期效益。
不同于傳統的工業產業,新能源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關聯極為緊密,產業的附加值較高,開發利用新能源產業對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有著重要支撐作用,這也決定了新能源產業將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形成人才儲備的競爭優勢,讓產業得以良性循環、經濟得到可持續健康發展。
“綠能涌動”實現動能轉換
“隨著新能源產業規模快速擴大,土地和屋頂資源正成為影響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光伏發電項目占地較多,而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屋頂資源正是徐州在新能源賽道角逐的一個優勢所在。”徐州市發展改革委工業處相關負責人說,在新能源賽道上,風電、光伏、氫能等將成為“新煤炭”“新石油”,讓能源這個“新工業”實現換道領跑。
早在2006年,徐州就把招商引資的目光瞄準了當時國家重點扶持的光伏產業,并率先引進了產業上游的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該企業完成產值82.18億元,同比增長223.3%。僅此一家對行業增長的貢獻率就達到56.5%。
除了新產業“開源”,徐州也在對舊的能源產業“節流”,讓“舊包袱”也能有更多發展“新空間”。
“十三五”期間,徐州大力推進鋼鐵、焦化、水泥、熱電等四大行業布局優化和轉型升級,通過“關、停、并、轉、調”,全部落實“兩斷三清”。如今,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利用大屯電網獨特優勢,積極打造新能源示范基地,走出一條具有大屯特色的多能互補產業融合的發展新路;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利用三河尖煤礦塌陷區,開發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越來越多傳統能源在加快布局新能源產業,駛向綠色轉型的“詩和遠方”。
“鏈上發力”塑造產業優勢
經過多年發展,徐州新能源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生態正加速形成。目前,徐州市已形成以新能源、煤電能源兩大主鏈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涵蓋晶硅光伏、風電裝備、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智能電力、煤炭電力等多個細分賽道。各個賽道環環相扣,逐步形成規模領先、融合開放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在7月9日新型能源項目云簽約活動一批頭部企業簽約后,多個龍頭項目主動來徐考察,并達成進一步合作意向,這也推動著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快實現高端躍升。目前,徐州光伏產業已形成完整鏈條,鏈條內中上游企業表現突出。這些新能源產業集群的崛起,成為吸引光伏人才來徐的新優勢,為產業提供了更為強勁的科技支撐,讓新能源產業生態內形成了“人才鏈”與“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除此以外,徐州市新能源研發平臺建設也為下一步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培育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目前,全市新能源領域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各類研發平臺17家,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1家,省級研發平臺16家,以科技創新開創徐州新能源發展的新局面正逐漸打開,推動徐州的“雙碳”戰略目標早日實現。
事實上,新能源帶給徐州的將不止于此。如今,徐州市的新能源產業向探索融合發展道路邁進,無論是“光伏+智能電力裝備”“新能源+工程機械”等融合發展新模式,還是拓展“光伏+建筑”等多元化應用場景,我們都能看到追逐新能源產業發展“風口”的徐州身影,在這條新的時代賽道上,徐州也必將跑出發展的“加速度”,展現更多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