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長江邊的南京江北新區市民中心。 本報記者 張筠 攝
屋外暑氣騰騰,屋內清涼辦事,這是南京江北首個使用“江水空調”的公共建筑——江北新區市民中心內的一幕,這得益于全國最大體量的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區域供能系統。
(資料圖)
未來,民用住宅能用上“江水空調”嗎?“江水空調”從公共建筑轉向民用還要跨過幾道門檻?記者近日進行了探訪。
涼爽宜人,降噪還減排
外墻沒有嗡嗡作響的空調外機,屋頂沒有冷卻塔,室溫卻能依舊保持在26℃左右……如果不是有人指點,記者怎么也想不到南京江北新區市民中心用的是高科技的節能“江水空調”,室內的涼爽宜人和室外的悶熱無風形成了鮮明對比。
得知是利用江水進行能量交換帶來的冷風,前來辦事的市民王先生說:“辦事大廳頂上吹出來的涼風,感覺比家里的空調還要舒適些。”
“江水冬暖夏涼,載熱能力強。常規空調是跟空氣互相交換熱量,江水源熱泵系統用的是江水,江水跟空氣天然就有10℃的溫差優勢,所以更加節能、高效。”南京江北公用新能源公司負責人馬林介紹,使用了“江水空調”,不僅建筑外觀美了,還節能降噪,不再有冷卻塔產生的噪音和飄霧,也沒有了傳統空調的熱排放問題,可以緩解“熱島效應”,夏季區域環境溫度預計比不用“江水空調”的片區低約2—3℃。
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區域供能系統由南京江北新區公用控股集團公司投資、建設,其全資子公司南京江北公用新能源公司負責項目運營管理。取水經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行政許可審批,并繳納相應的水資源費。
在馬林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位于市民中心外綠化帶下方的江水源熱泵6號能源站。在地下深約12米的能源站內,記者看到,室內有兩種顏色的大型管道,淺藍色的是江水管,深藍色的是空調供回水管,分別和大型的熱泵機組相連。“熱泵機組由蒸發器、冷凝器、壓縮機組成,它是‘江水空調’系統的‘心臟’。” 馬林介紹,夏天江水流入能源站后,經過熱泵機組換熱后流向河道和長江,熱泵機組生產最低5℃的空調水,通過輸配管網送到用戶換熱機房換熱后,再以12℃回到熱泵機組冷卻,循環往復。而用戶換熱機房經過換熱后的空調二次側循環水,向每個房間輸送冷水,實現房間降溫。冬天則相反,將長江水的熱量“搬運”進建筑物內,最高可產生48℃熱水,實現區域供暖。
能源站只交換能量,不消耗水,也不改變水質。江北新區生態環境和水務局副局長程慶松介紹,經過熱泵機組換熱后的江水排入新區的定向河等內河河道,不但實現生態補水,還大大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先天不足’的城市內河,也成了活水。”
節能可觀,得到商辦建筑青睞
同樣位于江北新區中心區的服貿大廈,也看不到一臺空調外機。來這里辦事的新區居民和辦公人員,同樣享受到一江碧水送來的清涼。“江北新區是全國第十三個、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中心區是‘核中核’。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區域供能系統提高了新區的城市品質和影響力,成為新區貫徹‘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重要應用案例。”馬林介紹。
公共建筑用上“江水空調”后,節能究竟如何?
數據統計顯示,采用“江水空調”的新區市民中心,從2020年開始使用至今年6月底,比常規空調節約用電量58.8萬千瓦時(相當于省下南京最熱時節3.92萬戶一天的用電量),累計節約標煤455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76噸,這讓新區市民中心成為南京應用可再生能源的綠色建筑典范工程。
馬林給記者展示了一幅“遠景圖”。江北新區中心區的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區域供能系統,總投資約32.6億元,規劃建設6座區域能源站和1座取水泵站,服務范圍覆蓋定淮門隧道、應天大街隧道之間約8.75平方公里。項目除了應用江水源熱泵技術外,還應用了蓄能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峰谷電價“差”,夜間進行蓄能;白天,電力負荷較高,將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實現電力削峰填谷,有效緩解電網運行壓力,同時節省系統運行費用。目前項目6號能源站和7號能源站一期工程投運,新區市民中心、服貿大廈兩處已率先用上“江水空調”,南京美術館新館和江北圖書館等公共建筑也即將用上“江水空調”。
7月底,隨著江北新區勝利路節點對接完成最后一道焊縫,“江水空調”的二期配套管網工程(金茂供能段)實現全線貫通,這意味著金茂天際商業中心年底開業時就將用上節能環保的“江水空調”。
這處商辦公共建筑為何看中“江水空調”?金茂一位負責人介紹,與傳統空調系統相比,機房建筑面積節省85%,配電容量減少40%,同時取消了室外常規的冷卻塔等設備,每年可節約大量用水,還能減少80%的空調維護成本。采用“江水源”,比自行建設中央空調系統冷熱源,費用節省了約15%,且無后顧之憂——在建筑使用壽命周期內,無需操心大型空調主機設備更新維護等問題。
金茂天際商業中心旁正在加緊建設的江北地下空間集成開發項目,是個超級工程,總建筑面積148萬平方米,地下共計7層,相當于約1.2個南京新街口地下空間的面積。預計到2024年,地下空間和地面上新金融中心(包括江北最高樓)接入江水源空調系統,采用四管制供能模式,可滿足高端建筑用能需求。
根據規劃,未來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區域供能系統全面投運后,可為江北新區中心區近1200萬平方米公共建筑及部分高品質住宅提供低碳、高效、舒適的集中供能服務,每年可為新區節省空調用電量1.4億千瓦時(相當于南京5.6萬戶城市家庭全年用電),每年可節省標準煤4.69萬噸,可節約空調冷卻水補水186.5萬噸(相當于1/3玄武湖水量)。
“‘江水空調’能效高,耗電量少,大大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及燃燒污染物排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更為顯著。”馬林說。
目前,“江水空調”采取“系統建設費+能源使用費”的收費模式。隨著更多的商辦、民用接入,其使用效率也將大大提高。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江水源熱泵主機的運轉情況。 本報記者 張筠 攝工作人員正在查看江水源熱泵主機的運轉情況。 本報記者 張筠 攝
創造條件,“飛入尋常百姓家”
民用住宅可以用“江水空調”嗎?
中國制冷學會常務理事盧軍教授介紹,“江水空調”進入民用住宅有三道坎:一是目前許多小區已經采用了中央空調或暖氣片進行供冷供熱,如果重新改造成江水源熱泵系統,需要進行管道的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成本高難度大。因此,“江水空調”往往只適合于新建住宅建筑。二是并非所有的居民區都在江邊,“一般能源站供冷的有效輸送半徑不超過1.5公里,而供熱的有效輸送半徑可以達到10公里”。第三,江水源熱泵的安裝從技術上來講并不困難,但對建筑密度和容積率都有一定的要求,必須大規模安裝,才可降低成本,產生較好的節能效應。
南京江北公用新能源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周蓓透露,江北新區新樓盤花語天境將是南京市第一個采用江水源熱泵進行供冷供熱的住宅小區,該樓盤也是江北新區第一個采用“五恒”科技系統的住宅項目。開發商之所以選擇“江水空調”,一是因為劃算,接入江水源熱泵系統可以減少空調機房建設成本,同時相應的運維管理和空調使用成本也得以降低,“江水空調”比用戶自建空調冷熱源更穩定、舒適;二是因為節能環保,采用江水源,相比較傳統多聯機空調加燃氣地暖系統,安全可靠,且對環境無污染,能為新區節能減排作貢獻。
“目前同樣位于江北新區中心區的在建樓盤中交錦方,有業主代表找到江北公用新能源公司,也想用上‘江水空調’。”周蓓直言,希望“江水空調”可以為中心區更多高品質住宅提供集中供能服務。
事實上,江北新區中心區并不是南京首個嘗試區域集中供能的區域。位于鼓樓區的南京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從2009年建成就采用江水源區域供冷供暖系統,服務園區內河海水資源大廈、服務外包大廈、南大蘇富特創新園一期、越洋國際大廈、蘇寧慧谷E06、07、08棟等建筑。不過記者走訪發現,園區有多位年輕人反映,“江水空調”非24小時供冷供暖,加班多多少少受影響。周末節假日供能,需要單位打申請才能實現。
在省外,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內共有60萬平方米的場館采用了江水源熱泵技術提供的冷源,通過引入黃浦江水作為空調系統的冷熱源。2012年,重慶市江北嘴中央商務區江水源熱泵集中供冷供熱系統啟用,大大降低了能耗,也有效地避免熱島效應的發生,周邊部分住宅也引入了該江水源熱泵系統。去年開始,濟南也在商業集聚的CBD片區開始集中供冷模式試運行,截至目前已覆蓋了近21萬平方米的用戶,主要的服務對象集中在CBD片區內的辦公樓、寫字樓、商業綜合體等公建用戶。
“這些城市的‘江水空調’都沒有大規模進入民用領域。”專家指出,現階段,我國北方地區冬季供熱取暖屬于“溫飽型”的剛性需求,夏季供冷則屬“享受型”的軟性消費。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居民也希望可以享受全年集中供冷供暖。區域集中供能項目想要充分發揮規模效益,最大化實現綠色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必須在項目建設前期由政府統籌部署,同時加以政策引導。例如,上海、重慶等地出臺了區域集中供能管理辦法;南京南部新城在地塊出讓條件中要求必須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作為系統冷熱源的集中空調方式。對于同樣快速建設的江北新區,區域能源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政府統籌及政策支撐。
南京江北新區公用控股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范科飛說,隨著江北新區江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區域供能系統項目建設速度加快,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集中供冷供熱規模化應用將會在江北新區得以實現,“江水空調”飛入新區的尋常百姓家指日可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勇 見習記者 許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