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新一期全市美麗河湖行動河湖測評紅黑榜“放榜”,“紅榜河道”中擠入一匹“黑馬”——昔日“黑榜河道”群合聯河。從無錫市水利局獲悉,去年上榜的89條“黑榜河道”今年已全部“脫黑”。是什么讓它們發生了如此大的蛻變?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多條河道,探尋它們的“逆襲秘訣”。
“吐槽河”成親水景觀帶
早上到運涇河畔晨練,晚飯后沿河岸遛彎,天氣好的時候,拍拍河岸美景發抖音“炫”一下……這是市民朱阿姨的日常生活。
(相關資料圖)
朱阿姨今年60歲,在梁溪區黃巷街道龍塘家園居住了10多年。她家樓下,運涇河自東向西流過,串聯起東塘河、錫澄運河,劃開了梁溪區與惠山區——南岸是龍塘家園,北岸是惠山區的陽光100小區。
盛夏時節,運涇河清波粼粼,曝氣機噴出的一朵朵水花,在水面上閃亮“盛放”著。南岸新修建的漫步道,好似一縷“藍絲帶”,在草地與河流間蜿蜒……
如今的運涇河,已成為兩區交界處的一條“親水景觀帶”。“在去年之前,我們家都想著要搬走了。現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條河了!”朱阿姨說,原來小區和運涇河之間是一塊荒地,很多人在這里圈地種菜,“每天一大早就有人到菜地施肥,一開窗就能聞到,臭得不得了!”
不止菜地,河岸也成了一些人的天然垃圾場。由于沒有任何圍擋,雨天,菜地里的污水、垃圾,直接流入河中,加之上游來水水質不穩定,雙重壓力之下,運涇河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
去年,無錫市水利局在全市范圍內啟動美麗河湖行動河湖測評紅黑榜,第一期的“黑榜河道”,運涇河就榜上有名:水面有漂浮物和雜物,水域岸線有生活垃圾和堆積物,岸線有亂墾亂種現象,河道中有非法停靠船只。
為徹底改變運涇河的面貌,去年下半年起,在無錫市水利局的指導下,梁溪區水利局聯合黃巷街道,啟動對運涇河的整治工程,工程分兩步走:先治岸,再治水。
這兩項工程都暗藏“科技元素”。在岸上,工程實施岸線靚化項目,平整菜地、荒地改種植綠化植物,還將海綿城市與江南水鄉風韻特色相結合,在設置休憩平臺、漫步道時積極采用透水混凝土,共鋪設2160㎡,為居民打造出一個集生態與實用性共存的游園。治水工程中,通過多功能水體修復機、微納米氣泡發生器、噴泉曝氣、生態凈化廊道、生態基等措施提升水質。經治理后,運涇河水質長期保持在Ⅲ類水。
產業園內添生態“綠洲”
運涇河向西10多公里外,是與它同期上“黑榜”的八士港(云林段)。這條河道位于錫山區,南起北興塘河,北至錫北運河,全長2.32公里,屬于引排水河道。
在無人機抓拍的畫面中,去年的八士港兩側駁岸綠化雜亂,河道中有住家船、三無船舶,水域岸線堆積有垃圾和雜物,部分岸線上還有亂墾亂種的現象,這些都是它在測評中“丟分”的原因。
如今的八士港,與去年相比,判若兩“河”——河岸郁郁蔥蔥,水面碧波蕩漾,美人蕉、蒲葦等植物組成的生態浮床,取代了原來的住家船和三無船舶,裸露的荒地也披上了“綠裝”。身處當地產業園區中的八士港,仿佛是一片綠洲。
八士港的“蝶變”,是該市水利部門聯合錫山區云林街道整治的結果。據介紹,八士港沿岸是云林街道工業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沿線共有18家重點企業,地區污染荷載壓力較大。上“黑榜”后,云林街道“聞過則改”,去年下半年開始,從清雜清淤、駁岸修復改造、兩岸綠化提升、重點整改沿河入河雨水管道排水超標及三亂和三無船舶問題等方面入手,對河道進行控源截污、環境整治。
為鞏固整治成果,當地建立了長效管護機制。“以前,對于這條河的管護保潔,主要是屬地社區一周巡查一次。”云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河道整治后,實行“屬地社區+保潔公司+專業管理機構”聯合管護模式,其中,屬地社區安排專人一周對河道巡查3~4次,第三方公司每日對河道保潔2次,專業管理機構通過無人機巡查,每季度對河道進行自我評測,確保河道長期保持良好狀態。
微生態活水“濾芯”加持
八士港“成績”的好壞,關系的不只是周邊環境,也直接影響著靠其引水的群合聯河。
群合聯河為錫北鎮鎮級河道,大體呈十字形分布,岸線分布有村民住宅、農田。當地主干道——團結路,與群合聯河南北走向的一支河道幾乎呈平行狀。
沿團結路自南向北,走近群合聯河,一幅河隱于林中、村傍于水畔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河面綠水如屏,水生植物組成了生態浮島;北岸一側是親水亭臺,另一側是綠樹掩映下的村居民舍;南岸的生態小游園初現雛形,一片美人蕉花海迎風搖曳。
湊近細看,可以看到河南岸的灌木叢中,探出一個個排水口,一股股清水潺潺入河。這就是群合聯河逆襲的“秘密法寶”之一——微生態濾床。
錫山區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美麗河湖行動啟動后,當地對群合聯河的水質、岸線進行整治,但整治后,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導致“成績”不穩定。為此,去年下半年開始,當地在保持原始鄉村河道風貌的同時,通過新建微生態濾床、設置管道曝氣、種植植物等方式,凈化水體,改善水域及岸線環境。
其中,微生態濾床共有800㎡,從八士港引水入河后,微生態濾床會通過“吸水-凈化-排水”,對河內水質進行循環凈化,這樣一來,就在河道之內形成一套兼具活水功能的生態濾芯,確保水質長期穩定在Ⅲ類水。
針對此前重建輕管的問題,當地借助村民網格員、信息員等群眾力量參與河道治理,同時,在養護期滿后,將在加強河面保潔的基礎上,委托第三方專業團隊,對岸線綠化等方面,采用二級養護標準,實行精細化長效管護,用高標準來保障水清、河美、岸綠成為常態。
今年77歲的于阿婆在河岸居住了50多年,親眼見證著這條河的變化,“這幾年,這條河發生了大變化,越來越清爽,我們在這里也越住越安逸了。”
數據:89條“黑榜河道”實現逆襲蛻變
運涇河、八士港、群合聯河,仿佛一滴滴水,折射出一條條“黑榜河道”的蝶變之路。
據了解,2021年起,無錫對全市河湖推行“紅黑榜”測評,考核實行百分制,考核內容包括入河排污整治、水域岸線環境整治、河湖岸線違規整治、非法圍網管樁整治、河湖“三無”船舶整治等10個方面,主要通過無人機巡飛、現場巡查、調查問卷等方式進行暗訪測評。
無錫市水利局美麗河湖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黑榜河道”,要求及時整改相關問題,并通過“回頭看”復評,確保“扣分”項全部整改到位,以此形成監管閉環。
據介紹,在整改期間,很多河道不僅僅是單一的補缺,往往會“舉一反三”,因地制宜,一河一策,全面提升河湖水域生態環境,取得明顯成效。
考核結果顯示,去年全市共有89家河道登上美麗河湖“黑榜”,大多數河道為不及格“差生”,最低成績為40多分,與“紅榜”滿分河道有50多分的分差。從今年上半年測評以及“黑榜河道”“回頭看”情況來看,“紅榜河道”穩定在高分的同時,去年的89條“黑榜河道”也已實現“逆襲”蛻變——其中部分河道實現“黑”轉“紅”,另有部分河道則是從“差生”躍升為“優等生”,最低成績也在80分以上,與滿分“紅榜河道”差距縮至10多分。
無錫市水利局美麗河湖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全市將繼續借助明察暗訪機制、“紅黑榜”考核等方式,進一步深化全市域美麗河湖攻堅行動,讓美麗河湖成為貫穿全市城鄉的一道道靚麗風景線,讓更多群眾享受到美麗河湖建設所帶來的生態紅利。(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