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江風徐徐。行走在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的親水棧道上,魚翔淺底,滿目蔥蘢,沁人心脾。“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拍到江豚!”講解員指著遠處的江面,言語中滿是興奮。“微笑天使”江豚的回歸,是南通“滄桑巨變”的最好證明。
面朝長江,鳥語花香
(資料圖)
五山及沿江地區是南通作為濱江城市的標志與特色,區域內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臨江而立,故名五山地區,再加上周邊的長江岸線腹地,統稱為五山及沿江地區,擁有沿江岸線約14公里。
5年前,五山地區濱江片區還是“化工圍江”,碼頭林立、岸線被占,周邊居民稱“濱江不見江”。5年來,當地全力清除入江污染,刷新生態“顏值”。區域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203家,清理“小雜船”162條(戶),拆除河道周邊各類違建6.5萬平方米,截堵污水直排口5處,退出沿線港口貨運功能、騰出修復岸線12公里,長江狼山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清除污染后,當地將五山地區分為狼山中心片區、軍山片區、濱江片區、植物園片區、嗇園片區、狼山古鎮片區、生態配套片區等七個片區分片整治,劃定道路、水系、林網及景點四條紅線,構建功能明確、銜接順暢、聯系緊密的生態綠色廊道和觀光交通游線。
經過生態修復,五山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生態環境面貌發生根本變化,五山濱江逐漸被打造為面朝長江、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不僅是市民消暑納涼的勝地,也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的打卡點。
“未來,我們要保持綠色本底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發展之路。要讓廣大市民和游客分享生態修復的紅利,在森林公園當中嵌入相關的文化旅游功能,充分發揮‘城市客廳’的作用。”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黨工委委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邵文建說。
滄海桑田,今非昔比
“滄海桑田,今非昔比。”同樣發生巨變的,還有南通啟東呂四港。一個古老的小漁村,搖身一變,如今已發展為江蘇出海新通道、上海北翼新型海港城市。
呂四港位于長江入海口,通江通海通上海,是上海一小時范圍內開發開放、擁有深水岸線和土地資源的沿海港口之一。2021年12月22日,通州灣呂四起步港區通用碼頭正式開港運營,東方大港的百年夢想照進現實。
站在呂四港港區綜合樓的最高處,極目遠眺,環抱式的港池如張開的臂膀,將一艘艘越洋而來的萬噸巨輪攬入懷中。
南通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東芹告訴新江蘇,呂四港環抱式港池深水岸線22公里,陸域面積25平方公里,可規劃建設5-10萬噸級碼頭60個。呂四港區作為通州灣新出海口的一個起步工程,10號和11號泊位自去年開港以來已完成46艘次的外輪作業,基本形成開港即繁忙的狀態。
“下一步,洋呂鐵路的建成以及集疏運體系的打通,將夯實通州灣新出海口呂四起步港區的地位,推動新出海口高質量發展,也降低當地企業的物流成本。”呂東芹說。
新江蘇也觀察到,如今的碼頭,工人無需在太陽下暴曬,自動化和智能化有效解放了人力。“兩個泊位目前配有4臺自動化岸橋,12臺自動化軌道吊,均采取遠程操作模式,一個人就能控制4到5臺軌道,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公司技術負責人施曉冬說。
施曉冬解釋,從“藍領”變為“白領”的司機在操作臺上可以看到遠程畫面,只需按動按鈕就能釋放各種指令,設備會根據指令自動行走到作業位置,在關鍵吊點進行人工干預就能完成作業,既省時又省力。“目前,呂四港國家一類口岸獲批,10萬噸主航道通航運行,大唐5萬噸綜合海運碼頭、廣匯10萬噸LNG專用碼頭建成投運供熱、供電、供氣、污水處理等公輔配套設施均已完善。”
港產城融合,示范引領
呂四港作為大通州灣的重要一環,為通州灣新出海口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提振整體發展的信心。
此前,為順應國家戰略,南通將沿海洋口港、通州灣、海門港、呂四港作業區整合規劃為一個“大通州灣”港區。以“大通州灣”思維統籌推進全市域沿海開發、江海聯動發展。
通州灣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顧勇介紹,截至目前,主體港區建設上,兩個10萬噸級碼頭一個5萬噸級碼頭的“2+1碼頭”已于2021年年底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年底建成通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保姆式’全鏈條服務體系,為港區建設和臨港產業助力。”顧勇說,按照規劃,到2025年,通州灣貨物吞吐量1.4億噸,集裝箱2000萬標箱;到2035年,貨物吞吐量3億噸,集裝箱1300萬標箱。
依托大港口,臨港產業也大放異彩。
其中,呂四港著力打造干億臨港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加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一主兩新兩特”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集聚化、合理化和高端化發展。目前,開發區內已初步形成超纖新材料、裝備制造、臨港物流、漁港經濟、文旅產業集聚,發展勢頭強勁。
同時,江蘇大唐國際呂四港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廣匯能源綜合物流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華峰超纖材料有限公司等多家行業標桿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提升了開發區在綜合能源、電動工具、新材料等行業方面的影響力。總投資100億的益海嘉里金龍魚食品產業園、總投資100億的衛華港機及重型設備裝配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逐步落地,也進一步加快臨港產業的發展。
“目前,臨港高端裝備產業園已經集聚了20多個10億元以上的重大臨港裝備制造項目,高端紡織產業園已經簽約落戶了36個5億元以上的高端紡織項目,高新綜合產業園已有100多個億元以上的項目投產或者在建。同時一些國家戰略性的產業項目也加快在通州灣布局。”顧勇說。
未來如何發力?對此,南通市通州灣港口開發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施渠平分享了“任務書”。“下一步,全市將全力打造長三角臨港產業新空間、加快港口航道及集疏運體系建設、不斷打造特色現代化濱海新城,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快培育石化新材料、金屬新材料、清潔新能源3大基礎產業集群,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功能新材料3個新興高端制造集群及1個港口物流產業平臺。貫徹落實好“市招商引資突破年”部署要求,力爭沿海四大片區全年新簽約20億元以上項目30個以上、百億元項目4個以上;推動益海嘉里金龍魚食品工業園、衛華港機及重型設備裝配制造等多個百億級項目加快建設,中天、金光、桐昆等百億級項目建成達產。
澎湃綠色動能,拓展“藍色空間” 。如今的南通,以江海聯動促發展,揚帆起航再出發!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周永金/文 王鴻盛/圖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