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熱浪翻滾。持續多日的高溫天氣,讓人們非常依賴空調。幾十年前,沒有空調,甚至沒有電風扇的年代,揚州人有哪些避暑納涼的方式?近日,記者走進市檔案館,尋訪老揚州,重溫那些度夏往事。
檔案
老報紙中的揚州夏日
(資料圖片)
為找到記錄揚州夏日最直接的資料,在檔案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翻看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揚州日報》《揚州晚報》部分年份的七月和八月的報紙。
1960年7月26日,《揚州日報》刊載文章《各工廠進一步加強防暑降溫工作》:“為保證工人身體健康和生產安全,各工廠進一步加強了措施,如開氣樓窗、通風窗,增添風扇,以及其他隔熱措施,僅搭棚就有101處,達3448平方尺……冶金系統所屬各廠,也都相應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耐火器材廠除在生產期間,及時供應水和土汽水等清涼飲料外,還采取早晨早上班、午后遲上班、延長中午休息時間的辦法,以防止工人中暑。”
1983年7月17日,復刊17天的《揚州市報》(《揚州日報》曾用名)刊登了《夏天話扇》《自制清涼飲料》等夏季題材的文章。其中《自制清涼飲料》:“鮮藕飲料:鮮藕六十克,先切成薄片,兌水,用慢火熬煮,再加糖。金銀花飲料:金銀花(中藥店有售)……”
1983年8月3日,《揚州市報》刊載文章《揚州五一食品廠成倍增產冰棒》:“近日來,揚州酷暑高溫,冷飲銷售也進入高峰,揚州五一食品廠日產冰棒30多萬支,除保證市區供應外,每天還供應儀征數萬支……”文章里特別提到當時的品種有大雪糕、中冰磚、橘子冰棒、麻香冰棒等產品。
1986年8月22日,《揚州市報》刊載文章《在“露天冷飲場”的隨感》,介紹了菜根香飯店,將夜市冷飲設在室外,生意興隆,成為不少市民常去之處。“人們三三兩兩地圍坐在桌旁,邊吃冷飲邊聊天……在這里吃冷飲,既能解渴,又能納涼,可謂一舉兩得。”
1996年7月18日,《揚州晚報》刊載文章《荷花池公園西區及泳池今開放》:“投資300余萬元建成的公園游泳池,今天正式對外開放,該游泳池面積為18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800名游泳者,是當時省內最大、具備90年代先進設施的露天游泳池,也是現在揚州唯一擁有循環水設備的大型現代化露天游泳池。”
記憶
芭蕉扇、納涼竹床、井水西瓜
在老揚州的記憶中,芭蕉扇子、納涼竹床、井水西瓜是那些年代夏天的“標配”。
91歲的殷長圻老人,家住青蓮巷一戶四合院里。他告訴記者,家中有三臺空調,九臺風扇,廚房、洗浴間的過道口都有小風扇。“關上門窗,足不出戶都感到涼颼颼的。”想到過去沒空調,沒電風扇的日子,他用“今非昔比”來形容。“那時候,再怎么大汗淋漓,也只能用芭蕉扇子扇風來散熱。”
說到芭蕉扇子,76歲的退休教師陳瑞一下子想到老伴宦廣陵半夜里摸索著為兒女扇風的情景。“孩子們怕熱,老宦睡一會兒,一摸孩子頭上出汗了,就強撐著坐起身,給他們扇風。”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家里要添置第一臺家用電器,陳瑞堅持先買臺電風扇,讓老伴能睡個安穩覺。
在沒有空調和風扇的夏夜里,與許多老揚州人一樣,陳瑞一家都是在竹床上納涼睡覺。“其實,在我小時候住在東關街冬榮園時,全家人也是這樣度夏的。”陳瑞不知不覺想到自己的父親,“他睡在用得發紅的藤椅上,母親帶著我們姊妹幾個睡在竹床上講故事、數星星。”
東關街“祥廬”主人、68歲的老揚州杜祥開說,那時的東關街,夏天里一到傍晚,南北兩邊都是竹床、躺椅、門板床等,路過的行人,走到狹窄的地方,只能側著身子從中間通過。
杜祥開說,現在想想,左右鄰居們順排躺著聊天、講故事、拉家常,還挺有趣的。“夜里露水重,過了12點,大多數人家就都搬回去睡了,也有整宿待在外面的,早上喊頭疼、膀子痛的。”
為數不多的露天游泳池
說到納涼消暑,幾位老揚州不約而同說到那些年代不可或缺的老井。殷長圻老人說,每天傍晚,先打幾盆清涼的井水往小院青石板地面一澆,頓感暑氣消了不少。“吃飯之前,都要打一盆井水放旁邊,出汗了,打個毛巾把子擦擦身子。”
杜祥開則會和鄰居們把井水一桶桶澆在要擱床的路面上。他還喜歡吃井水浸過的西瓜。“西瓜買回來,用網兜套著放到井水里浸幾個鐘頭,等家人都回來再切開吃。一口吃下去,那種感覺不比現在放冰箱里冰鎮差。”
53歲的謝芬說,在她小的時候,已經有冰棒、雪糕賣了,但是奶奶還是愿意用浸過井水的西瓜給她和弟弟吃。“奶奶說,那些冰的東西會傷小孩子的牙。”謝芬說,現在想想,奶奶說得對。
說到避暑方式,自然少不了游泳。與現在到處室內干凈衛生的室內游泳館不同,過去只有為數不多的室外游泳池。
杜祥開說,那時也奇怪,小伙伴在一起,不用教,很快就學會游泳了。“就穿木拖子,來回跑,有時走半路上,鞋子壞了,就打著赤腳回來。”
家住四季園小區的裴志淮老人,今年70歲,早年一直住在廣陵路。在他的記憶里,在揚州大虹橋橋東有一個露天的游泳池。夏天里,為了避暑,他常和小伙伴去游泳。“記得那時一次3分錢,可以游一小時。”那個露天游泳池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了,曾經承載了一代又一代揚州游泳愛好者的記憶。
或許特別怕炎熱的夏天,裴志淮在上世紀80年代就買了空調和冰箱。“那時全揚州市也沒有幾臺。”他頗為驕傲地介紹,冰箱花了1000多元買的,空調雖然只可以制冷,但效果特別好。
互動
道不盡的夏日故事
有人說,夏天的回憶是粉紅色的。不少網友感慨萬千,他們說,那些夏日故事,有快樂、有幸福,也有尷尬和無奈。
網友“云中漫步”(80后):我母親很節省,一直不同意買空調。我爸很聰明,在一個同事家看到人家自制的冰風扇,也回來做起來。他在冰箱里凍了很多冰塊,盛在一個大臉盆中放在椅子上,然后用電風扇對著冰塊來回吹,真是涼快了很多哎。
網友“光劍”(70后):過去到處都有茶水攤。我們寶應魚市口菜場門口有好幾家擺茶水攤。我記得品種有白開水、橘子水和茶葉水。每杯水上面蓋一層方玻璃,價格3分、5分、1角都有。我每次路過都會喝5分一杯的橘子口味的。
網友“愚人”(50后):我家是1985年買的第一臺電風扇,將近150元,花了我近半年的工資。后來又添了吊扇,再后來就是小微風扇,價格都不算高。2000年,我家花了2000元買了第一臺空調。
網友“歲月靜好”(70后):我的父母那時都在工廠上班,家里條件不錯。一到夏天,媽媽常給我們兄妹三個買各種汽水,好像都是揚州本地產的。我最喜歡喝的有三種,水蜜桃汁、鮮橘水和冰檬汽水。
網友“九鳳”(60后):我家在1985年找人買了一口高壓鍋。夏天我家沒有冰箱,我聽同事說,吃不掉的飯菜用高壓鍋加熱下,把汽放掉蓋好蓋子,可以讓飯菜不餿。用過幾次,第二天吃的,飯菜果然沒有餿。
網友“藍寧”(70后):小時候穿的涼鞋好像除了皮的就是塑料的。我媽給我們姐妹買過好幾雙塑料涼鞋。有一雙是我姐姐淘汰給我的舊鞋。我把扎帶穿壞了,我爸還用鐵剪放在火上燒紅了,給我燙好了。我不想穿,被媽媽狠揍了一頓后,只能老老實實地穿上。
網友“柳葉”(70后):我老家在江都。小時候暑假,父母常帶我到揚州來玩。因為天氣炎熱,他們帶我去工人文化宮地下人防工程玩。那里面納涼可好了,還有冷飲賣。還有不知道哪條路上,有個冷飲店。每次去,媽媽都給我買兩個冰淇淋球,真的是記憶中最難忘的夏日美味。
網友“小大崽”(80后):我小時候特別容易生痱子,長過癤子,沒少讓父母操心。所以,在我上小學之前,一到夏天,我爸天天盯著我把一大把比芝麻粒還小的六神丸咽下肚。
實習生 束高遠 記者 張慶萍
繪畫 沈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