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央視網消息:這幾天,在四川省資中縣,改造后的高標準農田水稻逐步成熟,迎來豐收。此次豐收也是資中縣“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項目示范區的水稻首次收獲。“五良”融合后,水稻畝產由500公斤增加到630公斤,每畝產值也增加了近500元。
總臺記者 黃鸝:此刻,我正站在四川省資中縣公民鎮太平寺村的資中縣“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項目示范區。說到“五良”融合,可能很多人就要問什么是“五良”融合?“五良”其實就是良種、良田、良機、良法、良制。種植的糧食品種優良、糧食所在的田地優良、機械化作業優良、糧食種植的方法優良,還有就是聯農帶農惠農機制優良。“五良”融合就是把我剛說的那“五良”在一定區域內集成,實現全程機械化、土地利用和產值最大化。
示范區內品種水稻產量高 結實率高
在這片示范區內種植的水稻品種就是在2015年被農業部確定為“超級稻”的宜香優2115,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產量高,另外就是結實率高。可以看到這株稻苗,結滿了稻米,壓得稻稈都直不起腰來了。
資中屬于典型的丘陵地區,丘陵地區的耕地條件相對平原地區來說是非常有限的。良田改造前的情況可以通過這張圖片看出來,當時的地塊細碎、田埂多,種地全部都得靠人工進行,這樣就會導致農民的種糧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收益低。
良田宜機化改造 改造后耕地面積提升約5%
通過航拍畫面看看現在田地的變化,當地采取把田埂填平的措施,讓小田變成了大田,增加了耕地面積。改造后,耕地面積提升了5%左右,也就是100畝地增加了5畝左右的耕地。
“五良”融合全程機械化的好處是什么?在這里跟大家說一組數據,以前畝產500公斤,“五良融合”后達到630公斤,曾經畝產值1800元,現在畝產值是2270元,增加近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