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茶館、飯館、景區……隨著城市不斷更新,如今觀眾看演出的地點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劇場,觀眾與演員也不再涇渭分明。沉浸式演出、場景式消費,讓不同年齡層次、喜好各不相同的觀眾有了多元化選擇,同時賦予城市文化生活融合發展新動力。
【資料圖】
打破傳統 “秀”出年輕新表達
近日晚,在鹽城市區鴻基廣場一處不起眼的酒吧里,時不時爆發出掌聲和笑聲。不大的空間里,舞臺背景的紅色幕布上印著“哦豁脫口秀”LOGO,幾位脫口秀演員和四十多位觀眾之間沒有太大的空間距離。
“脫口秀開放麥的現場基本都是這樣,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和觀眾的互動很多,他們的很多文稿就是在一場又一場的開放麥表演中‘磨’出來的。”哦豁脫口秀創始人之一琪琪說,線下脫口秀表演觀眾的現場反響很重要,段子和梗好笑不好笑,都是現場見分曉。
從火爆的小劇場到線上爆款綜藝節目,仿佛一夜之間,脫口秀就火了。“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大城市,脫口秀品牌多,演出也扎堆,一張開放麥的票錢也不便宜。”哦豁脫口秀的另一位創始人陳超是個“80后”,從線下脫口秀剛興起的時候,他就萌生了創辦鹽城本土脫口秀的想法。在他看來,小城市的本地文化很有生命力,年輕人需要一個“出口”,為他們的生活代言。
“2019年8月,我們幾個從事編劇行業的年輕人成立了哦豁脫口秀,從去年5月開始,在徐州線下演出,今年5月來到鹽城。”琪琪說,在鹽城3個多月,目前哦豁已經簽約17位演員,大多數來自各行各業的“90后”。
和一些脫口秀品牌簽約全職演員不同,哦豁的脫口秀演員大部分是兼職。“線下脫口秀的生命力其實來自于生活,真實的生活才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段子。”陳超說,很多脫口秀演員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并不好笑,甚至不善言辭,但是到了脫口秀舞臺,他們仿佛換了一個人,也許會戲謔自己的生活,也許會將某種情緒一吐為快。
“目前每兩周我們有一次開放麥,每次放票以后都是一小時內賣光。”盡管門票并不貴,差不多是一杯奶茶的錢,但是在琪琪看來,這正是本地年輕人文化需求的一種表現。“現在的年輕人不僅僅只是想去看一場演出,他們更希望看到和自己有共鳴的東西,希望演出內容能夠表達出他們的想法。”
在鹽城,如今各式各樣的脫口秀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每一場的上座率都很高,演藝新空間在形式上打破觀眾傳統印象的同時,更多的是在內容上給觀眾帶來新穎體驗。陳超認為,觀眾從一開始抱著打卡體驗的心態,到現在對脫口秀接受度越來越高,說明“花錢買體驗,而不是商品”正逐漸成為消費新時尚。
融入生活 “唱”出發展新空間
“唱得好!”“再來一段!”近日晚7點,在鹽城市區建軍路竹林大飯店的人民大舞臺,一場精彩的《庵堂認母》贏得在場觀眾陣陣叫好。
“現在來看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都自備凳子,來得晚就沒有位置了。”舞臺一旁理發店的老板唐師傅說,最近人民大舞臺每晚都有淮劇演出,加上這里位于老城區,很多人都是飯后散步過來的。“前來看演出的觀眾增多,自己理發店的生意也跟著變好了。”
家家有亮點,處處皆舞臺。近年來,隨著非遺淮劇傳播普及力度不斷加大,淮劇不斷“出圈”,在全市多個小型演繹空間內煥發新生,“飛”入尋常百姓家。
去年年底,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同制定下發《關于推進小劇場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全省小劇場規范化建設、高質量發展。作為淮劇日常演出的重要場所,我市高度重視淮劇小劇場的建設工作,目前已經有鹽城非遺體驗館小劇場、怡民戲苑、登瀛老茶館曲藝小劇場等一批貼近群眾、彰顯地域特色的小劇場。
“傳統小劇場位于博物館西側塔樓三樓,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可容納觀眾50名左右,主要用于傳承展示鹽城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自去年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非遺展演中心正常開展淮劇曲目演出,吸引了廣大市民來博物館欣賞精彩的演出,感悟淮劇濃厚的文化底蘊。
和小劇場“小而精”不同,建湖縣九龍口沙莊戲苑則是匠心打造,雕琢水鄉風氣。“來這里游玩,最后必然要到九曲十八彎的木棧道上走一走、瞧一瞧。”在市作協會員陳文祥看來,九龍口沙莊戲苑在文旅結合的道路上釋放著無窮魅力,“來沙莊戲苑除了聽淮戲、賞淮景,更多的是體驗小橋流水、曲院風荷、蘆蕩人家的詩情畫意,完成一段如夢如幻、詩情畫意的旅程。”
“我平時工作忙,線上演出形式正好滿足了我的需求。”由于工作原因,“95后”的淮劇愛好者周冬冬很少有時間能坐下來好好欣賞一場淮劇演出,而嗶哩嗶哩網站上的“中華淮劇”和中華淮劇App線上渠道順利幫助周冬冬解決了這一難題。
去年8月,中華淮劇App上線儀式在喜馬拉雅數字淮劇有聲書屋成功舉辦。傳統戲曲和各類時尚元素巧妙結合,數字賦能讓傳統煥發新顏,如何讓傳統藝術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的時代之問,鹽城已然交出一份特色答卷。
“中華淮劇App是目前少數以單一地方劇種為內容的應用軟件,視聽內容覆蓋老中青幼各年齡段,既可以為全國的淮劇愛好者提供互動交流的平臺,也實現了不同區域淮劇數字化產品的匯集流通。”鹽城市城南新區開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鹽城市大數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鴻根表示,淮劇數字化保護工作意義深遠,集團將會不斷完善中華淮劇App,更好地傳播和呈現淮劇數字化內容。
互動體驗 “演”出文化新場景
炎炎夏日,大型沉浸式演出《鹽瀆往事》正在大洋灣景區全天分時段精彩上演。“觀賢堂古戲臺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可以容納150余人同時觀看。”大洋灣景區工作人員張華介紹,整個演出由景區四大室外片區和六個室內空間的日間演出及90分鐘夜間演出兩部分組成,游客既可以品味老鹽城文化底蘊,也能享受沉浸式的休閑娛樂產品。
“《鹽瀆往事》全場演出采用‘全場景化’主題包裝與深度沉浸式演藝內容,以古鎮兩大家族兒女的婚事變化為線索,將演出、展陳和商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游客可以參與到故事之中,成為故事的主要推進者和參與者,再現當年的繁華盛景。”在導演吳迪看來,一場好的沉浸演出需要方方面面的完美配合,從文本最初的創意出發,到排演排練,甚至是場景動作的規劃、觀演關系及變化都要確保到位,可以說《鹽瀆往事》是一次全方位的創作。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東臺西溪天仙緣景區重磅推出的國內大型夜間劇場《尋仙緣》,以董永的主觀視角,帶領觀眾在五個仙幻奇境中尋找七仙女,仙幻歌舞秀、無人機表演、音樂劇、雜技秀、多媒體動畫、裸眼3D、舞臺機械等多種絢麗的演出元素組合成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跟隨著演出中的一個角色,體驗整場中的一段情節,不單單是一場游戲,更像是一種人生體驗。”看完《尋仙緣》后,“準新郎”程偉杰感慨,“看到董永七仙女的美好結局,對自己的感情更加珍惜了。一個‘情’字難能可貴,這應該就是沉浸式演出的魅力所在。”
“精彩的劇情加上現代化數字的視覺奇觀和演員精湛的演技,為參與的觀眾構建出一個如夢如幻仙絕奇美的夜游幻境。”演出團隊的燈光老師介紹,《尋仙緣》利用景區島嶼、廊橋、湖泊等不同的自然景觀,輔之以燈光、影像、機械等現代化科技手段,打造出立體交互式沉浸式夜間劇場。“光影體系串聯起表演敘事的創作主線和更多表演的視覺空間,讓觀眾享受到更加獨特的視覺體驗。”
沿途都是美景,美景亦在沿途。今年夏天,我市各重點景區結合自身特色分別推出多部精彩的文旅大戲,將鹽城各地的民風民俗、歷史文化巧妙融合。除了各大景區內的實景演出,各具特色的演藝新場景也“嵌”于百姓生活之中,與城市發展并駕齊驅,給市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近日晚,來鹽城工作不到3個月的“新”鹽城人小曾散步到水街碼頭附近,好奇心讓他登上了串場河游船。“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精彩的表演讓我對老鹽城的文化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小曾對串場河沿線的行進式實景演出《串場夜畫》贊不絕口,“不管是坐在船上或者是在串場河岸邊散步,我都能欣賞沿途風光,領略老鹽城文化,感受鹽城夜晚的‘嗨’。”
從鹽城大洋灣景區的櫻花園,到沉浸在愛河的東臺西溪天仙緣景區,再到沐浴在暮色中的中華海棠園,深情纏綿的音樂漸起,無人船科技光影秀《船說海棠》以4號島天地、湖光為幕,以璀璨燈火為前奏,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打造一場突破時空界限的文化盛宴。面對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生活環境,“新”鹽城人小曾說:“呈現自己眼前的繁華,究竟是真實的生活場景,還是期盼的旅游閑暇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