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平時以折疊紙盒等工療勞動為主,每周也組織一兩次澆水、施肥和采摘等農療生活體驗。”8月15日,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三星村精神殘疾人員社區康復點專職委員楊軍說,每個月下來,他們最高的有近3000元收入。
精神殘疾人員在做手工
(資料圖片)
當天,正值金壇區精神障礙康復中心正式接手三星村康復點半年。這個社區康復點,已成為該區第一個“工療+農療”試點基地。
三星村農療基地
7年多前,金壇區在全省首創“康復中心+庇護車間”模式,先后在東城街道、堯塘街道、朱林鎮等康復中心設立精神殘疾人工作治療站,區衛健局為各站配備醫生和護士,對入站精神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和工療。其中,工療站與相關愛心企業合作,劃出專門區域設立“庇護車間”,輔導他們參與力所能及的布藝手工制作、服務后道加工等輔助性勞動,鞏固康復療效。工療站每天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參加勞動每月有一定收入,還為他們繳納養老、醫療保險,從根本上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雙管齊下,參加工療的精神殘疾人員在勞動中心結慢慢被打開,不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也增強了走向社會的信心。幾年中,220多名治療出院的精神殘疾人進站工療康復訓練,無一人病情復發。
36歲的小姚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原先在家時得靠媽媽看護。自從進入堯塘街道工療站后,他每天騎電動車準時來回。工療站每天都安排康復訓練,還經常組織閱覽、拔河等文體活動。他參加折疊紙箱勞動,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能自食其力;他的媽媽到街道一家圍巾廠上班,一年工資接近4萬元。現在,他家的經濟條件大有好轉。
“與進站工療相比,到點上或居家康復的農療覆蓋面更廣,惠及的人數也更多。”金壇區精神障礙康復中心負責人馮前說,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精神殘疾人占到0.6%左右,全區各類精神殘疾患者超過3000人。為讓更多的農村精神殘疾人員有事做,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以及自留地種植各種綠色蔬菜,通過適當的田間勞動達到逐漸恢復勞動技能的目的,是一種新型康復療法。精神殘疾人員通過農事操作,身心得以放松,收獲時有成就感,對他們恢復自信非常有益。
工療車間
三星村康復點,除了設有工療“庇護車間”外,還建成全區首個農療示范基地——星夢小菜園。基地分設露地蔬菜種植、大棚設施蔬菜種植和農療休閑三個功能區,其中露地蔬菜種植區面積24畝,主要栽培韭菜、菠菜、蘆筍、莧菜、秋葵、西紅柿、大白菜等應季常規蔬菜,大棚里則栽種多種反季節蔬菜。
三星村農療示范區
小田的父親去年病故,母親也是精神殘疾人。小田剛到三星村康復點時,只顧埋頭參加工療勞動,對集體活動一點也不感興趣。后來,她走進田間,被推薦擔任農療小組長,分工安排其他人員勞動,學會溝通和合作。回家后,她將學到的新蔬菜種植方法傳授給母親,人也漸漸變得開朗起來了。
馮前介紹,該區正以點帶面進行試點,將由專業機構實現公司化運作,統一提供蔬菜種子和種植技術,指導更多精神殘疾人和弱勢群體種植綠色、生態蔬菜,然后由公司統一收購銷售。結合居家康復,通過農療讓更多精神殘疾人掌握生存技能,取得穩定報酬,活出尊嚴和自信。
作者單位:常州市金壇區衛健局 常州日報社
作者:顧裕銘 趙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