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他們,出生于1997,恰逢盛世,與香港特區(qū)同歲;他們,成長于1997,經(jīng)歷巨變,與時代同步伐;他們,發(fā)展于1997,懷揣理想,與祖國同心跳。廿五年過去,他們身上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躬身前行,服務(wù)祖國建設(shè)是他們共同的選擇。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江蘇廣電總臺我蘇網(wǎng)策劃推出《你好!我來自1997》系列融媒體報道,用真實的鏡頭和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青年人鮮活的成長故事和精彩的奮斗經(jīng)歷,深刻記錄他們與祖國同心共進、追逐美好未來的赤誠夢想。
(相關(guān)資料圖)
距離香港2000多公里之外,山西太原,汾河之畔。“德如”茶餐廳的綠色門頭,在一眾臨街店鋪中特別亮眼。
時值飯點,不大的店面幾乎滿座。精干小伙麻利地穿梭其間,點單上菜之余,不免與顧客閑聊幾句家常,彼此笑逐顏開。
他是蘇子碩,“德如”的第三代傳人,把大牌檔茶餐廳從香港開到了太原。
看著眼前和顧客交流熟絡(luò)的蘇子碩,有時候會忘記普通話并不是他的母語。
作為一名“85后”,蘇子碩的小學(xué)是在英殖民地時期度過的,學(xué)校一周只有20分鐘的普通話課。“說我普通話不好都有點高了,可以說是零基礎(chǔ)。”
1997年香港回歸時,蘇子碩小學(xué)六年級在讀。7月1日當天,他就讀的圣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xué)動員小朋友一起唱國歌。“唱完之后很開心,第一次聽到由自己口中唱出來的國歌,還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這個時間點。”時隔25年后提起往事,蘇子碩仍語帶激動。
與普通話的“國歌之緣”后,蘇子碩一頭扎進既定的生活軌跡,升學(xué)畢業(yè)找工作。彼時的他完全沒有想到,命運已經(jīng)悄然埋下伏筆,多年后普通話竟成了自己的日常用語。
蘇子碩兒時和奶奶一起采購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時間很快來到2015年,這是蘇子碩大學(xué)畢業(yè)入職一家廣告公司的第5個年頭。某天和老板的閑聊中,他得知公司90%的業(yè)務(wù)都來自內(nèi)地。“留在香港,我一眼能看到自己50歲的樣子。但如果出去,一切都是新的挑戰(zhàn),未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蘇子碩決定北上。
彼時,堂哥已在北京與人合作經(jīng)營西餐廳多年,蘇子碩第一站先去找他。“剛到北京的時候沒有工作,也沒有方向,交流更是問題。”蘇子碩白天在餐廳里幫忙,晚上回到住處還會花幾個小時看綜藝節(jié)目,學(xué)習(xí)時下年輕人常用的語言和語氣,跟著默記,慢慢去練。“現(xiàn)在香港小朋友從小就開始學(xué)普通話了,免費教育也延長到15年,這些都是回歸以后慢慢改變的,是非常好的。”蘇子碩說。
蘇子碩(左)在北京時期的照片(受訪者提供)
練好普通話的同時,蘇子碩也在工作中找到了樂趣。“比如,向客人推薦什么菜,他試了覺得這個菜很好吃。這種交流很關(guān)鍵,從好玩到親切感到認同,整個過程很滿足。”他開始考慮,餐飲可以成為自己賴以生存的行業(yè)。
“自己家就有茶餐廳品牌,為什么不開一個屬于咱們的餐廳,屬于香港的餐廳呢?”堂兄弟倆一拍即合,選擇了成本投入低、港式茶餐廳數(shù)量較少的太原創(chuàng)業(yè)。
走進“德如”,仿佛是一次沉浸式港味文化體驗:復(fù)古印花的地磚、舊時火車車廂般的皮卡座,墻上的香港街景和港星海報,還有淺淺吟唱的粵語歌曲……
“我很感謝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電影,它融入了很多香港的元素在里面。比如黯然銷魂飯,其實就是叉燒煎蛋飯。哪怕你沒去過香港,但你聽過這個東西,就會有一個概念。”
餐廳的布置顯然是用心思量過的。店里標志的綠色,與“德如”初創(chuàng)時的大牌檔一致。香港曾有3000多家大牌檔,現(xiàn)如今只剩十幾家了。“德如”也成為很多街坊的共同記憶以及游客打卡點。
蘇子碩(后左)2016年從太原回港探親,與奶奶、堂哥最后一次在爺爺留下的大牌檔前合影(受訪者提供)
1954年,蘇子碩的爺爺奶奶為了養(yǎng)活十個孩子,在路邊擺兩張小方桌加四把折疊椅,開起了大牌檔,“德如”來自爺爺?shù)拿帧傞_始,只賣簡單的多士、奶茶和咖啡。
上世紀80年代,經(jīng)濟起飛的香港大力發(fā)展基建,工人數(shù)量增多,面包根本吃不飽。包括“德如”在內(nèi)的茶餐廳開始提供炒河粉、碟頭飯等主食,菜單變得多元化,入鋪的“德如”也迎來了第二代掌門人——蘇子碩的大伯父和九姑姑。
德如在香港灣仔的老店(受訪者提供)
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外國人來香港經(jīng)商出差,他們喜歡吃牛排,本地人對此很好奇。“茶餐廳老板會買一些本地的牛肉煎牛排,以便宜的價格放在菜單里去賣,讓更多的香港人感受什么叫吃牛排。”
一張茶餐廳的菜單,凝練了香港數(shù)十年來的發(fā)展軌跡。作為“德如”第三代傳人,蘇子碩把茶餐廳從香港開到了內(nèi)地。店里用的茶葉和咖喱都是由香港運過來的,為了保證原味,他還聘請了廣東的師傅遠道而來做燒臘、叉燒。
同時,蘇子碩在菜單里加了山西手搟面。“有些顧客他可能想嘗試港式美食,但又真的吃不慣,至少能方便他整碗面,不過幾乎沒有什么人點。”
“人很好玩,新去到一個地方,都會想看看當?shù)赜惺裁春贸缘摹!?/strong>在蘇子碩看來,美食和電影、語言抑或是生活習(xí)慣一樣,代表了一種地方文化,它的形成需要多年的沉淀和改良。“香港的歷史決定了它的文化底蘊是大融合的,茶餐廳也是一個融合菜,口味在變化中不斷豐富。”蘇子碩說,他希望能把茶餐廳作為一個媒介,讓更多人感受港味文化。
曾經(jīng),一杯奶茶,一份多士,養(yǎng)育了蘇家三代人和一眾老伙計。家族看重其中的情誼,把“人情珍味·妙在家常”印在了菜單的醒目處。“茶餐廳文化里,美食要抓人是一方面,人情味也是吸引人的一個點。”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餐廳的經(jīng)理、店長每天都要看報紙,去了解周圍在發(fā)生什么事,好和客人去交流。“因為茶餐廳是快餐,閑聊要在客人點完菜,菜還沒上的時候。菜一上,人家也不跟你聊了。”蘇子碩也是這么做的,他幾乎每天泡在店里,準備食材、打掃衛(wèi)生、接待客人……“人與人之間沒那么復(fù)雜,就是打開心交朋友。”
蘇子碩與客人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很多客人都去過香港,海洋公園、迪士尼這些大景看過了,他們想找我了解不一樣的香港,我也會問他們想了解哪一方面,再做具體的推薦。”蘇子碩說。自己做餐飲業(yè),對美食自然是很愿意嘗試的,他也常向客人打聽哪里有好吃的。“大家推薦的有面館也有羊湯,好像每個人家附近都有好吃的,幾乎沒有重復(fù)。”
“頭腦”是太原的特色早餐,里面有羊肉和黃酒等,也是朋友推薦給蘇子碩的。
采訪臨近結(jié)束的時候,蘇子碩分享了一個小故事。奶奶七八十歲時,“德如”灣仔的店里來了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家,對方目測有60多歲了。“我奶奶指著他和我說,‘你知道嗎?我從小看著他(長)大’。”蘇子碩模仿著奶奶的語氣,連著那份驕傲也學(xué)得惟妙惟肖。
“我在太原開餐廳也有7年了,很多客人從他們相親、結(jié)婚到生寶寶,現(xiàn)在把小孩帶過來餐廳吃飯。我想說,這就是我心中的人情味。這個東西不是用錢買回來的,是時間沉淀下來的。”蘇子碩說。
蘇子碩(中)和朋友在一起(受訪者提供)
在這人情味中,蘇子碩交到了朋友,也收獲了愛情。“我在海邊長大,看到水會覺得很親切。太原有汾河,現(xiàn)在又多了晉陽湖公園。我想在這里成家,我的未婚妻也是山西人,希望山西成為我第二個老家。”
每次看太原的水,蘇子碩都會想到香江。
通過茶餐廳傳播港味文化,蘇子碩也在把內(nèi)地的好東西推薦給香港。“我一直想把太原的羊湯和燜面帶去香港,還在等一位愿意過去常駐的廚師。”蘇子碩說,他之前向朋友推薦內(nèi)地的政策,好幾個朋友現(xiàn)在都來內(nèi)地在深圳工作了。
蘇子碩想告訴香港的年輕人,假如你有夢想,或者想豐富自己的閱歷,一定要來內(nèi)地走一走,總有一個城市你會喜歡的。因為,香港很小,祖國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