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張云 通訊員 盧平)今日之宿遷,將科技創新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
宿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科技創新40條”“人才12條”“高新區10條”等支持科技創新政策,全市科技主要指標不斷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壯大、科技創新資源持續集聚、創新載體建設穩步推進。
(相關資料圖)
今年1月份,科技部正式批復同意宿遷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為加快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和高質量發展水平,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高水平建設,今年7月,宿遷正式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政策》),從10個方面不斷擴大科技供給總量和質量、強化創新要素支撐,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高效銜接融合,全面激活科技創新活力,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緊盯企業主體 主攻重點領域關鍵環節
“我們研制的全自動坡口激光切管機總體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宿遷激光產業園的江蘇恒宇激光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波告訴記者,宿遷企業創新環境更好、創新氛圍更濃、創新支持更大,進而實現企業創新能力更強、成果轉化更快、發展質態更好。
江蘇恒宇激光設備有限公司是宿遷創新型企業代表之一。近年來,宿遷積極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全力推動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此次出臺的《政策》積極對標先進城市的做法,從宿遷實際出發,圍繞創新企業梯隊建設、研發平臺載體建設、科技成果產出與轉化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進一步強化對企業研發活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高水平科創平臺的支持力度。
為持續培育創新型企業,《政策》統籌推進“小升高”“規轉高”和“高培強”,建設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創新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創新企業梯隊。對首次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重新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首次認定為省農業科技型企業的、納入市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的,均給予獎勵。同時,宿遷將人才科技型企業(項目)招引納入全市招商體系,鼓勵各縣(區)逐步提高新招引項目中科技型項目數量,提升企業的人才創新含量。
研發投入是戰略性投入,是科技創新的總目標、總樞紐。對企業而言,研發活動具有戰略意義,《政策》規定,要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對企業年度研發費用給予補助,每個企業每年最高補助100萬元。對由企業牽頭承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項目,按照該項目國家投入的1:0.5給予配套支持,單個項目資助額度最高500萬元。
高水平研發機構是企業的最強創新大腦,《政策》積極引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對首次認定為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新認定為省級院士工作站的,建設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的,對建立離岸研發機構并納入市備案管理的,均給予不同額度的獎勵。對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聯合創新中心的,按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支持經費1:1給予配套支持。
構建孵化鏈 與中心工作保持同頻共振
驅車沿著迎賓大道前往新揚高速宿遷主線收費站,道路右側高高聳立的宿遷市科技企業孵化園效果圖引人注目。
“這個項目將圍繞服務科技人才創業、科技成果轉化、首臺(套)設備應用、中小微創業者,打造為創業者和創業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要素支撐和服務的孵化園創業園。”據宿遷經開區投資促進局局長朱其劍介紹,宿遷市科技企業孵化園將在年底開工,2023年完成工程建設并同步招商運營,孵化園將聯合宿遷經開區科技創業產業園的西楚創客空間、西交大科技園和南工大等高校研究院,切實提升宿遷經開區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宿遷市科技企業孵化園的規劃建設是對《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科技創新是宿遷“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圍繞構建服務鏈,《政策》與宿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頻共振,新增對宿遷重點產業鏈企業建設創新聯合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支持,并加快科技戰略力量的建設布局,對符合宿遷產業發展方向、公益性的重大創新平臺“一事一議”給予支持。
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鏈培育和發展,《政策》強化全鏈條科技服務,對創成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創新聯合體的牽頭單位,給予獎勵。同時推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大型科研儀器和實驗設施向社會開放,根據服務績效給予提供單位相應補助。對獲評省級科技服務業集聚區(示范區)或特色基地的,給予建設主體50萬元獎勵。對認定為省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按照高新技術企業首次認定和重新認定政策給予獎勵。
依托科創載體培育創新企業,是各地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政策》積極推動各類園區引建孵化載體,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過程創新創業孵化鏈條。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或加速器,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眾創空間或星創天地,列入省級科技創業孵化鏈條試點的園區,新認定的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均給予獎勵。同時支持國內外高校在宿遷建設大學科技園,對認定為省級大學科技園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金支持。
用好創新資源 強化科技創新開放協同
“目前,我們正在做番茄新品種的研發,對不同品種番茄的優良基因進行提取,通過雜交,得出口感好、抗病性強、產量高的番茄新品種。”8月24日上午,在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44歲的多哥籍專家阿門博士正在實驗室里忙碌著。阿門是宿遷首位特殊人才類“中國綠卡”獲得者,先后入選江蘇省“雙創”人才、宿遷市領軍人才計劃、宿遷市“千名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并獲評“江蘇省友誼獎”。在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工作6年來,他為企業科技創新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
“目前有全職的研發人員32人,像阿門這樣的博士有2名,碩士有15名,省‘雙創’人才有2人,市領軍人才有2人。宿遷市‘千名拔尖人才培養工程’有9位。”江蘇綠港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許光利告訴記者,目前,該研究院主要針對設施無土栽培開發專用茄果類和瓜類新品種。在新品種選育方面,專家團隊精誠合作,目前,已經實現商業化品種80多個,取得了植物新品種權有17項,這些成果在國內外大都處于領先地位。
開放合作是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用好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方能“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不斷推動全市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科技事業發展。記者了解到,《政策》新增了國際科技合作及外國專家開展科技創新的支持政策,支持宿遷企事業單位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建設省級外國專家工作室,支持外國人才申報國家、省友誼獎。
為打造產業重大研發平臺,《政策》支持中央直屬企業、大學大院大所以及創新創業團隊在宿遷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引入核心技術并配置核心研發團隊,符合宿遷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在建設期內依據創新水平、投資規模等分期分檔可給予最高1500萬元支持;被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吸納為加盟專業研究所的,在享受以上政策的基礎上再給予最高500萬元支持。對知名科學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著名科研機構和高校領辦的特別重大的專業性、公益性的科技創新平臺,以“一事一議”方式給予支持。
圍繞產業前瞻與關鍵技術、現代農業和社會發展領域科技創新,《政策》支持組織實施重點研發計劃,突破產業“卡脖子”技術。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劃,對企業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給予資助。支持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設宿遷市企業科技攻關引導資金,對單個科技攻關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
人才是第一資源,《政策》大力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優化基礎研究計劃(自然科學資金)項目組成結構,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和新型研發機構,實施博士科研啟動項目,每個項目支持市撥經費最高5萬元,充分發揮科研“第一桶金”作用。參加宿遷市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獲獎的項目,直接納入市級人才、科技計劃項目支持范圍。支持外國人才申報國家、省友誼獎,對獲得國家、省友誼獎的單位,分別獎勵30萬元、10萬元。
好的政策關鍵在落實,宿遷市科技局二級調研員高海燕表示,下一步,宿遷市科技局將從三個方面確保政策有效實施:制定實施細則,圍繞各類獎補資金兌現,制定一批具體的實施細則,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組織宣傳宣講,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宣講進企業、一圖讀懂等系列宣傳,提高《政策》的知曉率;開展工作督查,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定期赴縣區、企業開展系列督查,加大《政策》的落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