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月中旬,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凌城鎮的一部分種植大戶收到了揚州大學農學院送出的特殊禮物:一份自家的小麥品質分布圖、一個小麥秋播技術方案明白圖。這是江蘇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揚州大學農學院朱新開教授帶領“慧眼識麥”團隊連續作戰一個多月的成果之一。
“今年,在朱教授和團隊成員指導下,我們學會了用‘慧眼’實時獲取作物生長信息,我家承包田里小麥還創下淮北地區稻茬小麥高產新紀錄!”種糧大戶陳洪尚表示,今年所收的小麥實現了品質提前分類,在收獲前就完成了訂單銷售,單單一季小麥就帶來近10萬元收益。
“今年秋播生產指導方案發來了,按方案種植,明年豐產豐收又有希望了。”在陳洪尚等大戶的“活招牌”效應下,不少鄰近農戶和農企負責人紛紛拋來了橄欖枝。
“慧眼”團隊負責人之一,揚州大學農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張偉軍介紹,團隊研發“慧眼”的初衷,是希望借助衛星遙感影像和無人機,采集麥田信息,幫助更多像陳洪尚這樣的種植大戶們實時提供技術決策,提前完成小麥品質分類。
“我們利用麥農們農閑時間,把技術推廣直接送到農民家門口、田地間,最大努力減少生產成本。”朱新開介紹,暑假期間,“慧眼”團隊帶著產品和技術頂著近40℃高溫,走進揚州瓦窯村、鹽城益民村、泰州徐周村等近10個鄉鎮開展調研實踐、產品推廣。截至目前,“慧眼”已在江蘇多個縣市助力幫扶農戶優麥產量增加 2.1萬噸,助力合作企業增效 3084萬元。
“混合收購模式導致每年有超八成優麥被混收,嚴重制約小麥優質優價,損失巨大。”南方小麥交易市場總經理張春良表示,有了“慧眼”幫助,優質麥收貯效率顯著提高,高校、企業、農戶實現了真正的聯合。
“我們會繼續推廣‘慧眼識麥’,擴大農產品品質數據庫構建,持續升級‘慧眼’系統。”朱新開表示,團隊將加大研發投資,保障農產品優質優價,讓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強慧娟 通訊員 王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