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以智慧賦能,建富足鄉村。在蘇陜協作助力下,一個個集地域品牌培育和智慧農業樣板于一體的農業產業集群已經在陜西省商洛市初見雛形。產業發展有亮點、鄉村建設有看點,讓群眾增收也從此有了支撐點。
在商洛市商南縣試馬鎮馬泉山萬畝茶葉基地,一排排茶樹依山順勢,層層疊疊,綠色的茶山一座連著一座。近年來,在蘇陜協作資金的幫助下,試馬鎮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每年重點支持1-2個企業引進茶葉新品種,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
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熊濤告訴記者,去年公司新發展種植了800畝左右,主要的品種還是黃金茶和白茶這兩種,這只是第二批蘇陜協作項目資金支持的種植茶園面積的一部分,目前準備構建智慧茶園,水肥一體化、智能噴灌等已經實現。
智慧茶園系統建設,得益于南京市帶來的蘇陜協作資金和人才、技術支持。一壟壟黑色遮陽網里就是新品種黃金茶。為了保證新品種栽培成活,山上建起了蓄水池,在每一片茶園里還裝了噴滴灌設備,山下的茶苗育種基地還有更多農業科技裝備。
在蘇陜協作持續不斷地幫扶下,“商南白茶”等品牌已經越做越響。截至目前商南縣培育打造了茶海公園、北茶小鎮等茶產業基地10個,茶園面積超過25萬畝,茶葉加工工廠200多家,5萬多人從事茶葉種植及加工工作,茶產業已經成為富民強縣的綠色支柱產業。
南京溧水區對口幫扶商南縣聯絡組成員、商南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馬驊騮介紹說,近年來,蘇陜協助資金投入2000余萬元,支持商南縣沁園春茶葉有限公司等5家龍頭企業,開展項目建設。2021年幫助這些企業銷售將近1億元,同時項目可以通過提供就業崗位,然后進行土地流轉,幫助了2000余名脫貧群眾致富增收。
從鎮安縣城驅車一個多小時便進入西口回族鎮一個叫程家川的地方,來自南京的小龍蝦、大閘蟹在這里安了新家。由蘇陜協作引進的“蝦、蟹、稻”混養新模式在秦嶺深處落地生根,目前已經成為蘇陜協作助農領域的一個特色產業。
2021年,鎮安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和南京市浦口區合作,著力打造智慧水產養殖產業園項目。園區與南京國家農創園合作建立的智慧平臺系統,就設置在園區物聯網服務中心。園區內8個水質監測點、2個空氣監測點、12個蟲情監測點的實時數據,以及100多個攝像頭24小時的監控視頻,都會全部匯集到智慧平臺上。
浦口區對口幫扶鎮安縣聯絡組成員、鎮安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孫運山表示,目前正重點開發智慧水產養殖項目,以前都是一天三次輪班要測水塘的水溫、氧氣這些方面,都是靠人工的,現在都是利用指揮系統,你在任何一個地區,如在南京用手機,一鍵就可以供養或者是監測,這是彌補了正安縣發展智慧水產短板的一個項目。
智慧水產養殖產業園讓當地百姓嘗到了甜頭,閑置的荒地被盤活,村民依靠土地流轉賺租金,農民就近進入園區的企業打工掙錢,有的村民開辦農家樂、民宿,吃上了旅游飯。當地人都說,蘇陜協作讓大家的錢袋子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