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錫千億級企業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傳來好消息,旗下興澄特鋼打造的“鋼資產流轉的全過程數字化平臺”成為全國首個獲得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的鋼鐵企業。數字化帶來的好處已在興澄特鋼真實可感,企業副總經理王永建介紹,興澄特鋼能源管控中心通過人工智能、MPC控制、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實現了能源的數字化管控,僅水電氣消耗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約費用上千萬元。
(相關資料圖)
加快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江陰不少企業的“必答題”。“只有現在重視數字經濟,未來經濟數字才能好看!”作為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年初的科創大會上,江陰特別把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轉型作為重要主題,無錫市委常委、江陰市委書記許峰說,要在縣域高質量發展中爭先進位,必須踏上“數字”新征程,攀向產業更“高峰”。
“鏈主”示范引領,數字化轉型“樣板間”涌現
“快人一步”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興澄特鋼綜合運用“物、大、云、智、移”技術,依托數字化平臺對28820個一級采集點、18個全工序95%的數據自動跟蹤和采集,實現了從原料到產品的終身、全產業鏈溯源,設備綜合效率提高了20%以上,質量追溯周期從8小時降至1秒。
“數字化轉型,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提升了產品品質。”王永建介紹,以鐵前工序為例,平臺將配礦、燒結、高爐工序間的數據銜接匹配,使煉鐵燃料比下降每噸6千克,優質品率提高了8.8%;利用人工神經網絡等機器學習算法優化軋制規程,中厚板組坯成材率提升1%,探傷合格率提高了18%以上。
在“鏈主”企業的示范引領下,數字化轉型“樣板間”不斷涌現。天江藥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構建起“中醫藥+互聯網+物流網”直通車,年銷量以30%左右的速度遞增。
推動數字化轉型從“零星綻放”變為“全面開花”,江陰高新區還攜手愛波瑞集團公司共同打造了江陰新制造促進中心,為江陰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工業軟件與精益管理咨詢服務。目前,天澄裝備、塞特精密、海鵬特種車輛等一批企業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其中,天澄裝備在導入精益數字化管理之后,工廠運行效率大大提高,制造周期縮短20%,產能提升15%,在制品庫存減少20%。海鵬特種車輛公司通過精益化改造之后,節省空間面積30%,生產效率提升20%。
聚焦前沿國際,數字“硬核”項目加速落地
長三角(江陰)數字創新港從建設以來就一直備受矚目,順應“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科創要求,一批高質量的數字經濟項目正不斷導入。“一期已有近30家科創項目悉數入駐。”江陰長江港口綜合物流園區管委會主任周英介紹,創新港還發布了“長三角數字創新港”藍皮書,舉辦了首屆中國數字創新高峰論壇等。
聚焦前沿國際,落地創新港的不乏“硬核”項目。首個入駐的世界500強企業是在軟件開發、數字孿生領域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法國達索集團。睿智水環境數據平臺是由新加坡籍院士參與的重金屬在線檢測系統,目前已完成產品研發,將為長三角區域企業的水環境監測提供科學權威的數據。麻省理工長三角國際創新中心在涂料革新、氫能利用等領域與本土企業達成合作。
如今,創新港已初步成為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富仁工業互聯網綜合性二級節點工程成為江陰市第一個上線的綜合性二級節點,自去年8月上線以來,注冊量達9.6億,解析量超過8.7億,接入長三角地區530多家企業。首例全國巡游出租車智能化管理平臺“叫了個車95128”項目簽約城市超過100個地級市,遍布長三角、珠三角。
“創新港二期4.6萬平方米預計12月對外運營,三期已啟動125畝土地,約20萬平方米的新型復合產業用地正在加速推進。”周英介紹,數字創新港堅持以科創引領,打造長三角數字經濟新樣板。
政府搭臺做媒,推動新引擎釋放新動能
2021年,江陰完成數字經濟營收744.68億元,同比增長16.8%。數字經濟提速和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江陰制造”再創輝煌的新引擎。從江陰工信部門的調研情況來看,“百強”“百家”企業的“智改數轉”效果頗為明顯,平均用工減少50%,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研制周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高30%。“可見,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紅利是多元化的、顯而易見的。”江陰市工信局相關人士說。
數字化征途上,人才必不可缺。“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感受強烈,要加快打破三線城市人才難以集聚的瓶頸。”周英說。江陰高新區經發局局長張曉華也有同樣的感受,“既懂制造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一線‘智慧工人’都十分短缺。”去年,江陰高新區正式啟動新制造學院實訓中心,廣泛開展數字化人才培訓服務,累計完成線上培訓610人次、線下871人次。
不久前,江陰出臺了數字經濟提速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到2024年,推動數字經濟提速和數字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基本完成,重點打造上市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百強百佳企業“智改數轉”標桿。政策“加碼”,在江陰市級政策的基礎上,江陰高新區緊接著配套出臺了數字化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從15個方面拿出3萬元至300萬元的獎勵資金(可重復享受)推動數字化轉型步伐,為企業“智改數轉”“推一把、送一程”。(徐兢輝、唐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