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記者/張紫珺 黃磊)9月7日,“港口雄開萬里流”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采訪團走進太倉港。太倉港位于長江入海口南岸,地處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擁有38.8公里黃金岸線、-12.5米深水航道。
(資料圖片)
2021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703.8萬標箱,躍居全國第8,全球第25位,集裝箱吞吐量連續4年位居江蘇第1,連續12年領跑長江。2022年1-8月份,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17萬標箱,同比增長16.1%,創歷史新高。
太倉港聚焦率先發展、融合發展與轉型發展,在多個方面領先,擁有全國內河及長江流域首個堆場自動化碼頭,也是全國首個實現跨區域通關一體化的港口。
太倉港
全國內河及長江流域首個堆場自動化碼頭
太倉港集裝箱四期碼頭于2018年4月開工建設,2021年6月28日啟用投產,是全國內河及長江流域首個堆場自動化碼頭。
據悉,四期碼頭設計配置15臺無人雙懸臂梁自動化軌道吊,軌道吊通過AR和人工智能技術可自動識別集卡位置進行裝卸操作,可實現減少設備作業人員約70%,提高提升作業效率20%。
太倉港正和國際碼頭操作部經理徐寧龍介紹說,系統自動化操作整體作業時間長,效率比人工操作更高。自動化操作無需1臺機器配1名司機,1名司機可以對5臺機器,目前運行的15臺自動化軌道吊正常只需安排3名司機。同時,司機的工作環境從原先約18米高的司機室移到后方,其作業環境也得到改善。
此外,四期碼頭的6臺岸橋中有1臺可實現遠程控制進行裝卸作業,其余5臺均預留遠控接口,為后續岸橋自動化作業提供硬件支撐。四期碼頭也配置有10臺電動集卡、20臺LNG燃氣集卡以及智能照明系統,為打造綠色低碳碼頭提供重要支撐。
四期控制中心
全國首個實現跨區域通關一體化的港口
太倉港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重要組成部分,同上海港密切合作,共同打造滬太同港化。江蘇太倉港口管委會發展服務局局長王敏勇介紹說,貨物進入太倉港就視同進入上海港,這是滬太同港化的一個品牌。
太倉港正和國際碼頭也被視作上海港的一部分,使用上海洋山海關監管場所代碼,經太倉港水水中轉洋山出口的遠洋貨物進入該碼頭后,視同進入上海洋山碼頭,只須“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實現了滬太通關出口模式的一體化。2020年11月,洋山-太倉港“聯動接卸、視同一港”監管模式實現滬太通關進口模式的一體化,并與出口模式實現閉環運作,使腹地企業的物流效率進一步提高、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這種跨省海關監管新模式在國內尚屬首次,太倉港也一躍成為全國唯一與沿海大港無縫對接通關的內河港。
太倉港正和國際碼頭
滬太同港化仍在進一步深入。今年5月7日,上海港空箱中心太倉港分中心揭牌運營,太倉港能夠在大船公司的箱管系統中真正成為上海港的延伸,讓腹地企業可以按需就近提箱、就近出貨。太倉港腹地企業的用箱成本為長江沿線最低,港口陸改水業務綜合競爭力提升30%-40%。
目前,滬太兩港全面協同、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滬太同港成為長三角港口一體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