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交匯點訊 “我已經來這里吃了3年的‘免費午餐’。”9月16日上午11點半,宿遷市區一家飯店里,60歲的殘疾人老王來到店里,等著中午開飯。從上午9點開始,就有不少人提前過來等待,大家邊聊天,邊幫著忙活著,互相之間非常熟悉。
走進這家已經開了7年的飯店,可以看到,店面不大,裝潢也比較簡單,店里擺滿了餐桌,最多時候可以容納40人同時就餐。
“店里雖然以素食為主,但四菜一湯,搭配得非常好。”老王介紹,三年前,他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一只手臂,因為獨自一人生活,做飯成了他最大的問題。三年間,他每天中午都來這里吃飯,對他來說這里不僅僅只有免費的午餐。來這里吃飯的,有獨居老人,也有生活不便的殘疾人士等等。
店里人比較多時,就餐的人主動加快節奏,吃完飯給等候的人讓座,自己則擼起袖子到后廚去,幫著刷鍋洗碗……“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大家都非常友善。”負責人楊以燕告訴記者,店里沒有服務員,在店里忙里忙外的,都是自愿來幫忙的義工,他們一般早上七八點就過來幫忙準備午餐,到下午兩三點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
中午12點左右,餐廳里的菜上得差不多了,一直在廚房揮舞著大勺的廚師姜利終于有空休息下來,疲憊地揉著肩膀和胳膊。“姜大姐已經在這里當了三年的義工,這段時間掌勺的師傅有事沒來,她就主動頂了上去。”楊以燕介紹,大鍋炒菜不比家里的小鍋,一天下來胳膊都是酸的,但她依然很開心。“我做的菜,讓大家吃得很香,就很滿足了!”
每天免費供應午餐,錢從哪里?靠什么運轉?楊以燕介紹,這個餐廳是宿遷本地一個企業家在幾年前發起建立的。在建立之初,楊以燕就成了這個愛心餐廳的一員,負責管理餐廳的大小事務。
“9月10日,愛心人士捐來豆腐10.5斤、豆芽6.5斤;孟海燕捐贈包菜71斤、茄子79斤……”在餐廳里,一塊白板上,清晰地記錄著最近的各種愛心捐贈。楊以燕告訴記者,這7年的運轉,幾乎都是靠著社會各界的愛心在維持。
而在餐廳的“愛心賬本”上,更是詳細地記錄著這些年來,為餐廳“充電”的每一次愛心匯聚。“上個月,就收到大米360斤、蔬菜529斤。”楊以燕說,尤其讓她感動的,是很多來捐贈的愛心人士,都不留姓名,有的直接把整包的菜放在門口,有的干脆是匿名寄到店里,正是這些愛心人士的支持,讓這家餐廳在7年間,已累計免費提供了12萬份餐。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孫旭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