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高新區(濱江)地區生產總值從488.0億元增加到2022.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5萬元上升到超39萬元;財政總收入115.2億元上升到407.0億元。
這是一份令人心潮澎湃的“成績單”,也是一份催人奮進的“任務書”。
昨天,中共杭州高新區工作委員會、中共杭州市濱江區委員會舉行“杭州這十年·高新區(濱江)”主題新聞發布會,回顧十年精彩蝶變,并對未來謀篇布局。
堅持產業報國和創新驅動
解讀高質量發展的“高新密碼”
十年來,高新區(濱江)以產業報國為初心使命。“創新濱江”實力強勁,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積創造了全省2.8%的地區生產總值;創新指數、兩化融合發展、畝均效益、創造力等綜合指數繼續領跑全省。“數字濱江”領航前行,打造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全產業鏈;成為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和智能制造產業高地。“國際濱江”外塑顏值、內修氣質,獲批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形成了奧體“大小蓮花”、沿江“最美跑道”等一批城市新地標。
十年來,高新區(濱江)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引擎。走好“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發展路徑;每年引進各類人才3萬名左右,累計引進各類人才30.16萬人。全力構建具有高新特色的全域創新體系,落地超高靈敏極弱磁場和慣性測量裝置重大基礎設施,成立白馬湖實驗室;加快建設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浙大濱江研究院等6個高能級產學研平臺;創新的“成績單”碩果累累,連續兩年榮獲全省“科技創新鼎”;全區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4148件,占全市的25.4%;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79件,全省第一,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44家,有效國高企數量從2012年的493家發展到2021年的1928家。
十年來,高新區(濱江)以民生福祉為不懈追求。堅持教育優先戰略,先后出臺實施《教育振興》《教育強區》兩個行動計劃;各類學校數量從46所增加到103所;引進優秀教師3011名。聚焦民生優先,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社會救助體系;全省率先建設產業園嵌入式幼兒園,落地全國首例“多代同樓”養老服務項目,成功打造全國唯一全域示范的智慧健康養老基地。文化建設“潤物細無聲”,中國網絡作家村等文化地標相繼亮相;之江文化產業帶白馬湖發展及建設“加速跑”;西興古鎮入選省第二批千年古鎮,長河老街保護運營一期順利實施。
錨定“天堂硅谷·硅谷天堂”
走好五條變革之路
在邁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新征程上,高新區(濱江)將高水平打造“天堂硅谷·硅谷天堂”。
杭州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章登峰介紹,建設“天堂硅谷”,就是要在堅持創新驅動核心引擎的前提下,鞏固和提升發展質效,樹牢“高質量發展”這“一面旗幟”;打造“硅谷天堂”,就是要深化拓展創新創業生態,以自身更高質量的發展引領輻射帶動跨區域產業共富,成為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一個引擎”。
對此,高新區(濱江)將奮力走好五條變革之路,即數字經濟發展帶動競爭位勢變革、資源要素耦合帶動技術路徑變革、數字賦能帶動重大機制變革、亞運城市建設帶動未來城市變革,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帶動共同富裕變革。
具體來看,高新區(濱江)將堅持發展數字經濟這一核心優勢產業,迭代升級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6000億元,全力打造“中國視谷”“中國信息安全谷”和“零磁科學谷”。
打造高新人才雁陣,精準實施“1+5+20”人才新政;推動大科學裝置和更多高能級創新平臺落地,引導“鏈主型”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創新鏈、產業鏈各環節深度融合。
另外,以亞運城市建設為契機,擦亮“亞運主界面”,串聯“沿江景觀帶”,打造城景交融的未來城市空間;點綴“口袋公園”,結合城市街區“微更新”,建設更多的體育運動休閑公園;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產力和公共資源布局,建成更加國際、更具魅力、更有品質的濱江。
(通訊員 宋桔麗 肖鱈桐 記者 嚴佳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