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被喻為“中國最美縣”,這里無論是城市建設,還是自然風景都令人流連忘返。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都為自己身為這里的居民而自豪。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十年桐廬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昨天上午,“杭州這十年·桐廬”專題新聞發布會舉行,回顧了這十年來桐廬發展的新變化。
推出戰略性舉措
實現經濟產業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桐廬推出了一批戰略性舉措、變革性實踐,破解了一批制約發展、影響全局的瓶頸問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從“山區小縣”到“中國最美縣”的蝶變。
在產業方面,桐廬大抓產業、抓大產業,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區經濟轉型。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250億元增至2021年的41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9.5億元增至38.4億元。
實施了兩輪制造業倍增計劃,產業體系從過去依靠針織、制筆、箱包等傳統產業為主轉向依靠視覺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和快遞物流等新興產業為主。推動“快遞人之鄉”向“快遞產業之鄉”轉變,“三通一達”快遞回歸步伐加快,中國(杭州)國際快遞業大會、快遞物流裝備物資集采中心影響力擴大,集聚快遞關聯企業325家;還率先推動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迭代,游客接待數、旅游業總收入分別突破2000萬人次、200億元大關,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現場會在桐召開。
桐廬還致力于推動企業梯度培育。著力引育大企業、科創型企業;致力于推動發展模式轉型。大力推動發展模式轉向依靠智力支撐、技術支撐,“一區三城三鎮”產業平臺體系加快形成,“最多跑一次”改革領跑全省,商事制度等領域改革走在前列,全國首個縣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落戶桐廬,入選中國創新百強縣。
發展美麗經濟 居民幸福感越來越強
十年來,桐廬“中國最美縣”的金名片也越來越亮。桐廬匠心打造全域大景區,實景展現“富春山居圖”核心地的獨特韻味,獲評國際人居環境示范城市、國際花園城市。
作為首個“浙江省美麗縣城”,桐廬構建了從最美入城口到最美縣城再到最美縣的全域美麗體系,高標準打造迎春商務區、富春未來城,城市框架由“單軸”向“雙軸”、城市形象由“單窗口”向“雙窗口”轉變,美麗縣城建設綜合標準入選國家試點。率先開展全國首批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試點,著力繪就“一窗引領、兩區示范、九線共美、百村特色、全域美麗”的鄉村新畫卷。
桐廬還推動“山區郊縣”向“近郊星城”迭代。以交通先行融入長三角、承接主城區,杭黃鐵路、富春江船閘、富春江三橋等建成投用,杭溫高鐵、臨建高速加快推進,高鐵桐廬站2018年投入使用,高鐵桐廬東站也在昨日開通。
桐廬還推動“美麗事業”向“美麗經濟”轉化。堅持將美麗作為發展之基、共富之源,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賦能強村富民。特別是民宿已經成為桐廬旅游的一張金名片,民宿床位數實現從“千”到“萬”的規模化擴展,接待游客數從180萬人次增至650萬人次,營收從1.2億元增至5億元,打造了戴家山、青龍塢等一批“網紅”打卡地,擁有精品特色民宿132家、居全省前列。
在民生方面,桐廬市民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獲得感也越來越足。桐廬每年將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業,十年來民生支出總額達352.3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2.4%,連續多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縣級城市榜首。
目前,桐廬新增學校20所、在職教師491名、學位1.6萬個,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00余個、老年食堂186家。不斷深化合作辦醫辦學,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華師桐廬學校、縣中醫院新院區相繼投入使用,縣第一人民醫院、縣婦保院遷建即將完工,學軍中學桐廬學校項目即將簽約,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成為幸福桐廬的基石。
桐廬還持續優化平安法治環境,創成全國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成為全省試點,除險保安、共享法庭、掃黑除惡獲群眾點贊,平安建設實現“十七連創”并獲全省首批“一星平安金鼎”。
(通訊員 何小華 記者 張玎)